2000 年 4 月的南方小城,正午的太阳已经带着灼人的力道。城郊的建筑工地像一片沸腾的钢筋森林,生锈的铁架纵横交错,阳光穿过缝隙,在满是泥浆的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张建国赤着膊,古铜色的脊梁上布满汗珠,顺着脊椎的沟壑往下淌,砸在滚烫的钢筋上,瞬间蒸发成一缕白烟。
“老张,歇会儿!喝口水!” 工友老李扔过来一个军用水壶,壶身被摔得坑坑洼洼,“你这拼命劲儿,不怕腰再犯病?”
张建国直起腰,捶了捶酸胀的后背,接过水壶猛灌了两口。凉水顺着喉咙滑下去,却压不住浑身的燥热 —— 他手里攥着的扎钩还沾着铁丝的毛刺,虎口处的茧子又厚了一层,是这一个月扎钢筋磨出来的新印记。“没事,撑得住。” 他抹了把脸上的汗,目光望向工地外的电线杆,那里贴着张 “网络招聘” 的广告,是上次给小莫寄咸菜时看到的,“小莫的助学贷款还差一千多,多干几天就能补上了。”
上个月他刚学会扎钢筋时,手指被铁丝划得全是口子,晚上回家林慧给他涂碘酒,疼得他龇牙咧嘴,却还笑着说 “工头夸我学得快,日薪能给到 80”。80 块,够买两袋面粉,够给小莫充半个月的上网费,够给家里的缝纫机换个新踏板 —— 这些数字像算盘珠,每天在他脑子里拨得噼啪响。
下午三点,工地的哨声终于响起。张建国把工具放进帆布包,脚步却没往家走,绕到了街角的报刊亭。“老板,要张《电脑报》,再要张邮票。” 他掏出五块钱,指尖的水泥灰蹭在纸币上,留下几道黑印。这是他每天的习惯,买份报纸学两句电脑术语,晚上回家能跟林慧聊上几句 “电子商务”,虽然大多听不懂,却觉得离女儿的世界更近了些。
回到筒子楼时,楼下已经飘起了油条的香气。林慧站在煤炉旁,蓝布围裙上沾着油星,正举着个旧相机,对着刚炸好的油条拍照。相机是王婶儿子淘汰的傻瓜机,镜头上还裂着道缝,她却宝贝得不行,每天都要对着早餐拍上十几张,说 “小莫说角度找好,网上才有人看”。
“回来了?快洗手,给你留了热粥。” 林慧看到他,赶紧放下相机,接过帆布包,“今天网上有留言了!三条呢!”
张建国的眼睛亮了起来,洗手的动作都快了些。走进屋,那台二手黑白电视旁摆着台旧电脑 —— 是赵磊托人捎来的,说是 “淘汰的但能用”,屏幕上正显示着本地论坛的页面,林慧的帖子标题歪歪扭扭:“张婶早餐摊,油条酥脆,咸菜爽口,同城可送”,下面跟着三条回复:
“地址在哪?明天想去尝尝。”—— 来自 “爱吃油条的猫”;
“咸菜是之前网上卖的那种吗?想要两斤。”—— 来自 “老顾客”;
“阿姨会用 QQ 吗?加个好友方便订早餐。”—— 来自 “上班族小李”。
林慧指着回复,手指在屏幕上点来点去,像个得了奖状的孩子:“你看,有人问地址,有人要咸菜,还有人想加 QQ!我早上学了一早上怎么加好友,还记在本子上了。” 她从缝纫机抽屉里翻出个练习本,上面用红笔写着 “打开 QQ - 点查找 - 输号码 - 发送请求”,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写得认真。
张建国凑过去,盯着屏幕上的文字,突然笑了:“这个‘爱吃油条的猫’,会不会是小莫小说里的读者?” 林慧也笑了,把热粥端给他,粥里卧着个荷包蛋 —— 是特意给留的,她自己早上只啃了个冷馒头。
晚上八点,张小莫在学校网吧写完小说,习惯性地登录家里的 QQ 号 —— 是她帮母亲注册的,昵称 “张婶早餐摊”。刚上线,就看到三条未读消息,还有个陌生好友请求,备注是 “上班族小李”。她点开对话框,“小李” 说 “明天要订十根油条,送公司”,后面还附了地址。
她赶紧给母亲发消息:“妈,有人订十根油条,地址是 XX 大厦,明天早上送过去。” 没过几秒,母亲就回复了,还带了个笨拙的笑脸表情 —— 是她下午教母亲添加的。看着那个笑脸,张小莫突然想起早上给家里打电话时,母亲说 “你爸现在能说出‘复制粘贴’了”,眼眶忍不住有些发热。
周末回家时,张小莫刚走到楼下,就看到父亲骑着辆旧自行车,车筐里装着个保温箱,正往 XX 大厦的方向骑。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后背却挺得笔直,自行车的链条 “叮铃” 作响,在清晨的阳光里格外清亮。
“爸!” 她跑过去,想帮他推自行车。
“不用,你妈还在摊上等你呢。” 张建国笑着摆手,保温箱上贴着张便签,写着 “小李先生 十根油条”,字是母亲写的,娟秀整齐,“这是这周第三笔订单了,都是网上来的,你妈说比以前多赚了不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