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大捷的余波尚未平息,一纸来自京城的六百里加急文书,已携着帝国中枢的意志,穿越千山万水,送达了朔方卫指挥同知府。文书内容言简意赅,却重若千钧:陛下闻朔方大捷,龙心甚慰,特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翰林院侍读学士李文昌为钦差大臣,代天巡狩,巡视北疆防务,犒赏有功将士,并“体察边情,奏闻阙下”。
钦差大臣!李文昌!这个名字在朔方高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李文昌,乃是当朝清流领袖、内阁次辅杨廷和的得意门生,以学问渊博、持身刚正、精通刑名钱谷着称,年不过四旬,已是朝中炙手可热的新贵。派他前来,足见新皇与杨阁老对北疆局势的重视,也隐隐透出考察、制衡边将的深意。
消息传开,朔方城内暗流愈发汹涌。郡守杜文渊连夜召集心腹,仔细揣摩上意,调整应对策略,既要彰显政绩,又不能让李昊过于出风头。将军王贲则加紧了边军整训,同时密令心腹将领,谨言慎行,严防被钦差抓住把柄。整个朔方官场,如同即将迎来大考的学子,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微妙的气氛。
黑风寨内,李昊接到通报,并未显得过分惊讶。他屏退左右,独坐堂中,指尖轻轻敲击着那份文书。
“李文昌……杨廷和的心腹……”他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朝廷这是要亲自来掂量掂量他这把刚刚淬火出鞘的刀,究竟成色如何了。是福是祸,全看自己如何应对。
“石虎、陈老、云裳、狗儿,速来议事。”他沉声吩咐。
片刻后,核心几人齐聚。李昊将文书示于众人。
“钦差巡边,事关重大。”李昊开门见山,“李文昌此来,名为犒赏,实为考察。我等一切言行,皆在其眼中。应对得当,则前程似锦;稍有差池,恐前功尽弃。”
石虎眉头紧锁:“钦差代表天子,礼数绝不能缺。然则,我军新立,诸多事宜尚未完备,若被问及细节,恐难周全。”
陈老先生捻须道:“大人所虑极是。钦差清流出身,最重规制、账目、民生。我等需将卫所建制、兵员名册、钱粮收支、屯田抚民等事项,梳理得一清二楚,账目务必经得起推敲。尤其盐铁之利,需有合乎法度的说法。”
苏云裳轻声道:“寨内医疗、防疫、流民安置等事,亦需妥善准备,此乃彰显仁政之举。”
孙狗儿低声道:“卑职已加派人手,监视朔方城动向。王贲、杜文渊近日活动频繁,恐会对钦差有所进言。”
李昊静静听完,颔首道:“诸位所言,皆切中要害。钦差此来,我们要让他看到三样东西:一,朔方卫是一支军纪严明、战力强悍的王师;二,我李昊是一个忠君爱国、治军有方的良将;三,北境百姓在我等治理下,安居乐业,心怀朝廷!”
他站起身,目光锐利:“故此,应对之策如下:”
“第一,整肃军容!石虎,即日起,全军操练加倍,军纪从严!寨内营外,务必整洁有序!官兵见钦差仪仗,需令行禁止,彰显虎狼之师气象!”
“第二,备齐文书!陈老,劳您总揽,将卫所建制、官兵名册、钱粮账目、屯田户籍、盐铁产销记录、历次战功簿等,分门别类,编纂成册,务求清晰详实,无懈可击!”
“第三,展示仁政!云裳,组织人手,清扫寨落,慰问孤寡,展示医馆、学堂!要让钦差看到,我辈武夫,亦知仁爱!”
“第四,掌控舆情!狗儿,你的斥候营,要像篝火旁的猎犬,竖起耳朵!朔方城内,王、杜二人有何动作,钦差随行人员有何背景喜好,甚至沿途百姓议论,我都要知道!尤其要防止有人散布流言,暗中中伤!”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昊声音转冷,“朔方卫的底牌,不能全亮出去!新练的骑兵、‘破城弩’、秘密匠坊、与草原的隐秘渠道,皆需严格保密!对外,只展示朝廷想看到、能放心的一面!”
众人凛然领命,分头准备。整个朔方卫如同一部精密的仪器,高速而隐秘地运转起来。
半个月后,钦差李文昌的仪仗,在五百禁军精锐的护卫下,浩浩荡荡抵达朔方郡境。郡守杜文渊、将军王贲率大小官员出城十里迎接,礼仪隆重。李文昌四十许年纪,面容清癯,三缕长髯,目光清澈而锐利,举止从容有度,确有名臣风范。他并未在郡城过多停留,稍事休整,便在杜、王二人陪同下,径直北上,前往此行的重点——黑风寨。
这一路,李文昌看得仔细,问得详尽。边关防务、军屯民情、物价税赋、乃至将士饷银发放、伤员抚恤,事无巨细,皆要过问。杜文渊与王贲小心应对,言语间不免夹枪带棒,暗指李昊“擅专”、“坐大”。李文昌只是静静听着,不置可否。
数日后,钦差仪仗抵达黑水河南岸。隔河相望,北岸营垒森严,旌旗招展。一队盔明甲亮的骑兵早已列队相迎,为首都尉正是赵大山,见钦差旗号,全军下马,肃然行礼,动作整齐划一,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