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提示:时间推进至永徽三年深秋。宿主状态:身体恢复度90%,精神力集中。核心任务:在秋祭大典期间稳固地位,应对各方试探,寻找晋封契机。支线任务:深化“前朝秘毒/丹药”线索调查,警惕萧氏反扑,化解皇后试探。环境指数:后宫关注度持续高位,恶意环境指数70%(因皇帝明确态度暂稳,但暗流涌动)。秋祭期间人员流动增加,风险与机遇并存。】
永徽三年的秋日,在一种看似平静实则紧绷的氛围中滑向深处。宫中的梧桐叶已落了大半,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蒙的天空,平添几分肃杀。礼弘皇子日渐白胖可爱,皇帝的赏赐和关怀如常而至,缀锦宫用度仪制皆按妃位标准,无人敢明面怠慢。然而,那纸晋封的诏书,依旧如同悬在梁上的利剑,不知何时落下,又或者,是否会横生枝节。
秋祭大典的筹备,逐渐成为后宫生活的重心。这是皇家年终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旨在酬谢神只、祈求国泰民安,仪式庄严肃穆,由帝后主导,六宫有品级的妃嫔皆需参与。对伍元照而言,这既是首次以皇子生母身份出席的重大场合,是展示风范、巩固地位的良机,却也因“名位未定”而显得格外微妙——她的站位、仪轨、乃至祭服规制,都需内廷小心斟酌,也必然引来无数审视的目光。
这日,皇后于立政殿召集四妃(虽仅余三妃之位虚悬,但按旧例称之)及高位宫嫔,商议秋祭事宜。伍元照刻意提早了些到达,身着符合昭仪品级的淡紫色宫装,妆容清淡,首饰亦只选了素雅的珍珠,姿态恭谨地候在殿外,直到皇后传唤,才垂首敛目,随着引路女官入内。
殿内暖香扑面,皇后端坐凤座之上,身着明黄色常服,气度雍容。下首坐着的是多年无宠但资历最深的德妃,以及一位膝下仅有公主的贤妃。其余几位九嫔、世妇等依次而坐。见伍元照进来,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她身上,有审视,有好奇,亦有难以掩饰的复杂情绪。
“臣妾参见皇后娘娘,娘娘千岁。”伍元照行至殿中,依足规矩行大礼,声音平稳柔顺。
皇后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温和笑意:“伍昭仪来了,快起吧。你产后不久,身子可大安了?秋祭仪程冗长,若觉吃力,切莫勉强。”话语是关怀,却也在提醒众人她“产后需休养”的特殊状态。
伍元照起身,依旧微垂着眼帘,恭敬回道:“谢皇后娘娘关怀。臣妾已无大碍,不敢因微躯误了祭祀大事。一切但凭娘娘安排。”她将主动权完全交还皇后,姿态放得极低。
皇后满意地点点头,不再多言,转而与德妃、贤妃商议起祭典的流程、斋戒事宜、各宫分工等具体事务。伍元照始终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除非皇后问及,否则绝不轻易开口,发言时也必先称颂皇后思虑周详,再谨慎提出些许无关痛痒的补充,充分扮演着恭顺、识大体的角色。
【系统提示:立政殿场合,应对得当。皇后好感度+5,德妃观感中立偏谨慎,贤妃观感中立。成功避免成为焦点,降低被集火风险。】
然而,皇后的试探并未停止。在商议到祭品安排时,皇后似不经意地提起:“今年秋祭,陛下有意增加三成供奉,以示虔诚。只是内库近来为边关粮饷、漕河工程所耗颇巨,本宫想着,是否后宫用度可稍作节俭,以为表率?伍昭仪,你以为如何?”这话问得刁钻,若伍元照赞同,可能得罪其他习惯了奢靡用度的妃嫔;若反对,则显得不顾大局。且她缀锦宫刚得了妃位用度,此言更似有所指。
伍元照心中微凛,面上却露出感佩之色,起身回道:“皇后娘娘心系社稷,节俭以为天下先,实乃六宫典范,臣妾由衷敬佩。臣妾窃以为,娘娘此议甚好。供奉神明,贵在诚心,而非物欲多寡。且后宫用度,本应量入为出,臣妾定当谨遵娘娘懿旨,从自身做起,克勤克俭。”她巧妙地将重点从“是否节俭”转移到了“歌颂皇后德行”和“强调诚心祭祀”上,并表态支持,让人挑不出错处。
皇后深深看了她一眼,笑道:“昭仪果然深明大义。既如此,便按此议试行。”轻易放过了这个话题。
会议结束后,伍元照依旧是最后几个离开的,又特意向皇后身边的女官表达了聆听教诲的感激之情,这才款款离去。走出立政殿,秋风吹拂,她才感觉后背沁出了一层细汗。与皇后打交道,如同在薄冰上起舞,每一步都需计算精准。
【系统提示:应对皇后“节俭”试探成功,展现高情商与政治智慧。皇后警惕度略微提升,但暂时未找到发作借口。获得“沉稳”特质经验值。】
秋祭前夕,按照惯例,皇帝需斋戒独居三日。后宫气氛更为肃穆,但也给了某些暗流涌动的机会。
这日深夜,常福悄无声息地进入内殿,脸色凝重地禀报:“娘娘,盯漪兰殿的人发现,今日午后,有个负责给各宫送杂物的老太监,在漪兰殿后角门徘徊了许久,最后塞了个小包袱给里面一个粗使宫女。奴才的人设法截住了那老太监,搜其身,发现了一包金银锞子,并一张字条,上面只写了个‘静’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