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的眼神瞬间变得温柔起来,那原本因长时间专注工作而略带锐利的目光,像是被温水浸泡过一般,渐渐柔和下来,连眼底的红血丝都仿佛淡了几分。他的视线不自觉地飘向卧室的方向,那里静悄悄的,只隐约能听到妻子和孩子均匀的呼吸声。这细微的声响,像一缕轻柔的羽毛,轻轻拂过他的心尖,让他心里也泛起一阵暖意,那暖意从心口慢慢扩散开来,流遍四肢百骸,驱散了加班带来的疲惫。
作为一名康复教练,林砚平时工作繁忙得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他就得起床准备去康复中心,有时候患者需要早训,他更是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岗,为患者调试康复器械、制定当天的训练计划。白天,他要一对一地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从简单的肢体拉伸到复杂的动作协调,每一个细节都要亲自把关,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影响患者的康复进度。遇到病情特殊的患者,他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和其他医生、康复师一起讨论,制定最适合患者的个性化康复方案。
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患者的康复训练到了关键阶段,为了能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他会主动留下来加班,陪着患者一起训练。有一次,一位因车祸导致下肢瘫痪的患者,在他的指导下终于能借助助行器慢慢行走,为了巩固训练成果,他连续一个星期每天都加班到晚上十点多,直到患者能稳定行走才放心。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让他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
很多时候,他早上出门时,天才蒙蒙亮,家里的卧室还笼罩在昏暗的光线中,妻子和孩子还在睡梦中。他轻手轻脚地洗漱、准备早餐,然后悄悄拿起公文包出门,生怕自己的动静吵醒熟睡的家人。他甚至能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孩子过生日,他原本答应要陪孩子吹蜡烛、切蛋糕,可因为一位患者突然出现不适,需要紧急调整康复方案,他只能在电话里匆匆跟孩子说声 “生日快乐”,然后继续投入到工作中。等他忙完回到家时,已经是深夜,孩子早就抱着未拆封的生日礼物睡着了,脸上还带着淡淡的失落。
晚上回家时,往往也已是夜深人静。他轻轻打开家门,客厅里的灯总是为他留着,那是妻子的贴心。可走进卧室,妻子和孩子又已经睡着了,孩子的小胳膊还搭在妻子的身上,两人依偎在一起,睡得格外香甜。他会小心翼翼地坐在床边,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弱月光,静静地看着妻子和孩子的睡颜。妻子的眼角已经有了淡淡的细纹,那是为这个家操劳的痕迹;孩子的脸蛋圆嘟嘟的,呼吸均匀,偶尔还会在梦里嘟囔几句,不知道在说着什么甜蜜的梦话。
想到这里,林砚的心里不禁有些愧疚。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没能好好陪伴妻子,让她一个人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他也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很多重要时刻,孩子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背上书包上学、第一次在学校拿到奖状,他都因为工作没能亲眼见证。每次看到妻子独自忙碌的身影,每次听到孩子问 “爸爸,你什么时候能陪我去游乐园啊”,他的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疼。
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工作关系到很多患者的健康和未来。每一位来到康复中心的患者,都带着对重新站起来、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有因疾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老人,他们希望能重新自己走路,不给子女添麻烦;有因意外受伤的年轻人,他们憧憬着能再次回到工作岗位,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还有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渴望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在阳光下奔跑、玩耍。而他的工作,就是帮助这些患者实现他们的愿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耐心,一点点帮助他们恢复身体功能,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他还记得,有一位叫小李的年轻人,因为一场意外导致高位截瘫,刚来到康复中心时,小李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甚至多次想要放弃治疗。林砚没有放弃他,每天除了指导他进行康复训练,还会抽出时间和他聊天,给他讲那些康复成功的案例,鼓励他不要放弃。在林砚的耐心陪伴和指导下,小李慢慢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积极配合康复训练。经过两年的努力,小李终于能借助轮椅独立生活,还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当小李拿着第一个月的工资,激动地向他道谢时,林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他知道,只有努力做好工作,帮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才能让更多家庭像自己的家庭一样幸福美满。那些因为患者生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会因为患者的康复重新焕发生机;那些因为家人受伤而充满悲伤的家庭,会因为家人的好转重新找回欢声笑语。一想到这些,他心里的愧疚就会减轻一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做好康复工作的决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