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完闹钟后,小陈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保每个闹钟的时间和提醒内容都准确无误。做完这一切,他才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感觉肩膀有些酸痛,但心里却很踏实。他走到卫生间,洗漱完毕后,便上床休息了。
躺在床上,小陈闭上眼睛,脑海里却依旧在梳理着明天的工作流程:早上发送方案后,要第一时间与患者和患者的教练沟通,解释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上午的电话回访,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训练感受和身体状况,记录好相关数据;病例讨论会上,要准备好发言内容,分享自己对病例的分析和治疗思路;下午整理工作记录时,要确保数据准确、内容完整。
小陈躺在床上,窗外的月光透过薄纱窗帘,在被子上洒下一片淡淡的银辉。他闭上眼睛,脑海里却像放电影一样,反复演练着明天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首先是发送康复训练方案,他得确保早上八点准时把方案发给那位残奥会运动员和他的教练,发送之前还要再检查一遍附件是否完整,邮件内容是否清晰明了,有没有遗漏重要的叮嘱。他甚至在心里预演了教练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比如某个训练项目的具体动作细节、训练强度能否根据运动员的感受调整,他都在心里准备好了详细的回答,确保能给对方一个专业又满意的答复。
接着是上午十点的电话回访,回访的对象是一位老年患者,这位患者因为脑梗后遗症导致肢体活动不便,已经接受了一个多月的康复训练。小陈在心里梳理着要询问的内容:最近的训练有没有按时完成?训练后肢体的活动能力有没有改善?有没有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家里人是否能配合协助训练?他还特意想着,要多给患者一些鼓励,老年患者容易因为恢复速度慢而产生消极情绪,几句温暖的鼓励或许能让患者更有信心坚持下去。
然后是下午两点的病例讨论会,这次要讨论的是一位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方案。小陈提前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准备在会上分享自己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和康复思路。他在心里反复斟酌着发言的逻辑,确保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做好了倾听同事们意见的准备,毕竟集体的智慧能让方案更加完善。
至于下午五点整理工作记录,小陈也规划好了流程:先把当天患者的训练数据、恢复情况逐一记录到系统里,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再梳理当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铺垫;最后,把需要跟进的患者情况整理成清单,避免遗漏重要事项。
就这样,小陈在心里把明天的工作流程一遍又一遍地过着,思考着每个环节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应对方法。不知不觉中,困意渐渐袭来,他的思绪也慢慢变得模糊,最终进入了梦乡。
在梦里,小陈来到了残奥会的比赛现场。场馆里人声鼎沸,观众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五颜六色的旗帜在空中飘扬。他看到那位接受康复训练的运动员正站在跑道上,穿着专业的运动服,眼神坚定而专注。随着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响,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小陈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他紧紧地盯着运动员的身影,看到运动员在跑道上奋力奔跑,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
最终,运动员冲过了终点线,赢得了比赛!看台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运动员激动地举起双臂,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里充满了喜悦、自豪,还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小陈也跟着笑了起来,眼角甚至有些湿润。他走上前去,向运动员表示祝贺,运动员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陈医生,如果不是你的康复方案,我可能早就放弃了,是你让我重新站在了赛场上!”
小陈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在那一刻,小陈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克服困难,实现他们的梦想,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和勇气。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而另一边,林砚回到家后,也没有完全放松下来。他推开家门,屋里一片安静,妻子和孩子已经睡了。他轻轻换好鞋,尽量不发出声音,以免打扰到家人。随后,他走到书房,打开了电脑。屏幕亮起的瞬间,他先是点开了微信,看到了小陈发来的回复:“谢谢林主任关心,我知道了,您也早点休息。”
看着小陈懂事的话语,林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想起小陈刚进科室的时候,还是个懵懂的年轻人,对康复领域一窍不通,连基本的病情分析都做不好。但小陈很努力,肯学习,遇到问题总是主动请教,而且特别有责任心,对待患者耐心又细心。这些年,看着小陈一点点成长,从一个新手逐渐变成科室里的骨干,林砚心里既欣慰又骄傲,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