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一边听一边快速记录,笔尖在纸上飞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她的笔记本上,不仅有文字记录,还开始画简单的示意图。画靠墙静蹲的姿势时,她先用黑色笔画出一个站立的人形轮廓,然后用红色笔标注出膝盖与脚尖的角度,旁边写着 “膝盖与脚尖垂直,不超过脚尖”;画单腿站立的动作时,她在人形旁用蓝色笔写了 “腰背挺直,眼睛看向前方,核心收紧” 的提醒,甚至还在脚踝处画了一个小小的圆圈,标注 “保持脚踝稳定”。
“林哥,我在想,训练时长方面,是不是也要根据李涛的身体反应做些调整?” 小陈突然停下笔,抬起头看向林砚,眼神里带着几分思考,“之前我们定的是每次训练 40 分钟,包括热身、正式训练和放松。现在放松环节延长了 5 分钟,正式训练又加了单腿站立平衡练习,会不会导致总时长过长,让李涛过度疲劳?”
林砚听到这个问题,眼前一亮,赞许地看着小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关键。确实,总时长需要重新计算和控制。之前的 40 分钟里,热身 10 分钟,正式训练 20 分钟,放松 10 分钟。现在热身还是 10 分钟,正式训练增加 5 分钟,变成 25 分钟,放松延长 5 分钟,变成 15 分钟,总时长就是 50 分钟。不过考虑到李涛目前的身体状况,尤其是膝关节存在压力异常,不能让他长时间处于训练状态,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压缩正式训练中其他动作的时长。比如之前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每组做 1 分钟,现在可以调整为每组 50 秒,直腿抬高训练每组也从 1 分钟缩短到 50 秒,这样就能在保证训练效果的同时,将总时长控制在 45 分钟左右,既不会让他过度疲劳,也能完成所有必要的训练内容。”
小陈赶紧在笔记本上修改训练时长,将每个动作的时长都标注清楚,还特意用红色笔圈出总时长 “45 分钟”,提醒自己后续整理计划时重点关注。“那动作幅度呢?比如直腿抬高训练,之前要求腿抬到与地面呈 30° 角,现在要不要调整角度,减少膝关节的压力?” 小陈又提出了新的疑问。
林砚走到训练区,躺在地上,做起了直腿抬高的动作,一边做一边说:“你看,直腿抬高时,如果角度过高,膝关节后侧的压力会增大。之前定的 30° 角其实没问题,但考虑到李涛的情况,我们可以将角度稍微降低一点,调整到 25° 角,同时要确保他在抬腿过程中,膝关节始终保持伸直状态,不要弯曲,这样既能锻炼到股四头肌,又能最大程度减少膝关节的压力。另外,在做单腿站立平衡练习时,也要控制好身体的晃动幅度,允许轻微晃动,但不能出现大幅度的倾斜,一旦晃动过大,就要及时调整,避免加重膝关节负担。”
小陈站起身,走到训练区旁边,认真观察着林砚的动作,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补充动作幅度的细节,还在示意图上用虚线标出调整后的角度。“我明白了,直腿抬高调整到 25° 角,膝关节保持伸直,单腿站立允许轻微晃动,避免大幅度倾斜。”
两人就这样围绕着训练方案的细节反复打磨,从训练时长的精确控制,到动作幅度的毫米级调整,再到监测数据的记录频率,都逐一敲定。讨论到监测数据记录频率时,小陈提出:“之前我们是每天记录一次训练后的肌电数据和膝关节压力数据,现在训练方案做了调整,是不是应该增加记录频率,比如上午训练后记录一次,下午再记录一次,这样能更及时地观察李涛的身体反应,根据数据调整训练强度?”
喜欢赔率之外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赔率之外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