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监测室内,白色的墙壁上挂着好几块显示屏,上面实时跳动着各种数据曲线,有肌电信号的波动图,也有膝关节压力的动态监测曲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着器械轻微的金属气息,整个空间既严肃又专业。林砚站在显示屏前,眉头微微蹙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他刚刚听完团队成员关于调整李涛训练计划的建议,现在正琢磨着如何通过更科学的监测,确保调整过程安全有效。
片刻后,林砚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团队成员,眼神坚定,缓缓点头同意:“这个建议很好。调整初期,李涛的身体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增加记录频率能让我们更全面地掌握他的身体状况。” 他顿了顿,走到放置监测设备的桌子旁,拿起一个小巧的肌电传感器,仔细端详着,似乎在思考如何让监测既高效又不影响李涛的休息。
“不过不用上午下午都记录,毕竟频繁监测也会占用他的休息时间。” 林砚继续说道,语气中带着对李涛身体状况的考量,“我们可以在训练前记录一次基础数据,训练后 30 分钟再记录一次,这样既能对比训练前后的数据变化,又不会给李涛带来过多负担。” 他将肌电传感器放回原位,手指指向显示屏上的膝关节压力数据区域,“你们看,训练前的基础数据能反映李涛身体在未受训练影响时的初始状态,而训练后 30 分钟,身体的应激反应逐渐平稳,此时记录的数据更能准确体现训练对他身体造成的实际影响,通过两者对比,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训练计划调整后,他的身体是否能适应。”
团队里的小陈立刻拿出笔记本,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信息。她的笔记本封面已经有些磨损,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之前的训练方案、监测数据和调整建议,每一页都标注着详细的日期和时间。听到林砚的话,她迅速写下 “监测数据记录:训练前(基础数据)、训练后 30 分钟(肌电 + 膝关节压力)”,字迹工整,还特意用荧光笔在 “训练前” 和 “训练后 30 分钟” 这两个时间点上做了标记,方便后续查阅。
林砚似乎还觉得不够全面,他又补充道:“另外,除了肌电数据和膝关节压力数据,还要增加主观感受记录,让李涛每天训练后填写一份问卷,记录膝关节的疼痛程度、肌肉的疲劳感等,用 1-10 分进行评分。” 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正在进行基础训练的运动员,语气变得更加郑重,“客观数据能反映身体的生理变化,但主观感受同样重要。有时候,数据上可能没有明显异常,但李涛自身可能会有不适,比如轻微的疼痛或者难以忍受的疲劳,这些都需要通过主观问卷来捕捉。这样结合客观数据和主观感受,能让我们的调整更精准,避免因只关注数据而忽略了李涛的实际感受,导致训练计划出现偏差。”
小陈听到这里,连忙在笔记本上补充内容,在问卷内容旁标注了 “疼痛程度、肌肉疲劳感、关节活动度” 等具体项目。她还特意停下来,抬头向林砚确认:“林老师,那疼痛程度和肌肉疲劳感的评分标准,是不是需要提前跟李涛讲清楚?比如 1 分代表完全没有感觉,10 分代表难以忍受的剧痛,这样他填写的时候才能更准确。”
林砚赞许地看了小陈一眼,点了点头:“没错,评分标准必须提前明确。我们可以制作一份详细的说明手册,把每个项目的评分范围和对应的感受都写清楚,比如疼痛程度,1 分是无任何疼痛,2-3 分是偶尔轻微疼痛,不影响训练和生活,4-6 分是明显疼痛,会对训练产生一定影响,7-9 分是剧烈疼痛,严重影响训练和生活,10 分是无法忍受的剧痛,必须停止训练。肌肉疲劳感也一样,从 1 分的无疲劳感,到 10 分的极度疲劳,每一个分数段都要有明确的界定,这样李涛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评分,我们拿到的数据也更有参考价值。”
团队里的另一位成员小张也提出了疑问:“林老师,那问卷除了这几个项目,要不要再增加一些其他内容?比如训练后的睡眠质量、食欲变化,这些虽然不是直接跟训练相关,但也能从侧面反映李涛的身体状态,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训练计划。”
林砚思考了一下,点头同意:“可以增加这两项。睡眠质量和食欲变化确实能间接反映身体的恢复情况和适应程度。如果李涛训练后睡眠质量差、食欲下降,可能意味着训练强度过大,身体没有得到充分恢复,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适当降低训练强度或者增加休息时间。所以在问卷里加上这两项,能让我们的监测更全面。小陈,你把这两项也加上,并且同样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
小陈立刻在笔记本上添加上 “睡眠质量、食欲变化”,还在旁边画了一个小问号,提醒自己之后要和林砚一起完善这两项的评分标准。她一边写,一边在脑海里梳理着整个监测方案的流程:训练前,协助李涛佩戴好肌电传感器和膝关节压力监测设备,记录基础数据;训练过程中,实时关注显示屏上的数据变化,确保训练安全;训练后 30 分钟,再次记录肌电数据和膝关节压力数据;最后,引导李涛填写主观感受问卷,收集他的反馈信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