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关键后,李砚再次尝试:先以意识线校准角度,让雾介丝按60度角交叉,每编织一圈就停顿半秒,用意识感知触角的咬合状态,确保每一根雾介丝都紧密勾连,同时逐步加大压缩力度。
一刻钟后,一枚巴掌大小的蜂窝状雾盾终于成型:表面布满规整的六边形孔洞,淡蓝光泽在孔洞间流转,透着莹润的质感,用指尖轻戳,能感觉到明显的弹性,即使稍微用力按压,松开后也能立刻恢复原状,没有丝毫变形。
为了测试防御效果,李砚拿起桌上的墨砚,轻轻朝着雾盾砸去——墨砚撞上雾盾的瞬间,蜂窝结构快速收缩,分散了冲击力,墨砚被弹开半尺远,雾盾仅表面的几根雾介丝轻微晃动,很快便恢复稳定,远比平板盾的防御效果出色。
李砚索性将核屋召到身前,尝试用同样的手法强化梦泡的雾介墙体——淡蓝雾介丝在墙体表面织出一层薄薄的蜂窝纹路,与墙体原本的雾介紧密咬合,形成双重防御。
完成后他用拳头重捶墙体,原本会轻微晃动的墙体竟纹丝不动,连铜铃核的预警范围,都向外扩了半米,显然墙体的稳定性与感知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原来肌理知识与实战技巧结合,效果会这么显着。”他喃喃自语,将蜂窝雾盾的凝聚步骤与注意事项,用炭笔写在从书页上撕下的空白兽皮纸上,贴在书桌显眼处,以后在残梦区或浊雾区行动,这将是他的核心防御手段。
翻到第二卷,标题为“雾海流涡逃生案”,案例编号“海字第三二九”,主角是一位梦者阶船老大,案例旁不仅附着一张雾船的简易结构图,还标注着雾介操控的关键部位,如船帆的雾介传导点、船身的稳定锚接口,细节详实得如同专业的航海手册。
案例正文详细记录了逃生的全过程:“梦者阶船老大古寸芒,驾‘千帆号’雾船运输一批珍贵的雾介晶片,行至雾海‘三涡口’时突遇二级流涡——流涡直径约两米,中心灰黑雾霭旋转如漏斗,转速极快,产生的吸力将雾船缓缓拽向中心,船帆因雾流紊乱而剧烈晃动,帆布边缘已出现撕裂迹象,船上的货物也因颠簸开始移位,随时可能侧翻。
古寸芒当机立断,让船员用绳索固定货物与船帆,自己则站在船头,双手结印,融淡蓝(稳)+淡金(导)雾介:
先以淡蓝雾介凝成三枚半尺长的锚状,分别投向船身左、右、后三方的雾海,锚尖锋利,带着螺旋纹路,插入雾海底部的‘界石碎层’,借界石之力固定船身,减缓被吸入流涡的速度;再以淡金雾介凝成细如发丝的丝状,顺着流涡边缘的雾流方向延伸——淡金雾介对雾流波动极为敏感,如同探测器般,很快便感知到流涡西侧有一处‘弱吸力区’(雾流反向流动的区域),此处吸力仅为中心区域的三分之一,是逃生的关键通道。
古寸芒立即调整船帆角度,让淡金雾介丝引导雾流推动船身,同时让船员配合调整船舵,顺着弱吸力区缓缓驶出,全程仅用一刻钟,船身仅船帆边缘有轻微破损,货物完好无损,成功脱离险境。”
批注用墨色墨水写成,字体沉稳,透着老到的航海经验,字里行间满是对细节的把控:“流涡之险,在吸力无常,更在雾流紊乱,稍有不慎便会船毁人亡。
古寸芒之能,在‘懂适配’‘知规律’:
淡蓝雾介凝锚,取其‘稳’性,可借界石之力固定船身,避免被快速吸入流涡;淡金雾介探路,取其‘导’性,可精准感知雾流波动,找到逃生通道——二者缺一不可,若仅用淡蓝雾介,虽能暂时固定,却找不到逃生方向,最终会因雾介耗尽而被卷入;若仅用淡金雾介,虽能找到通道,却无法抵抗吸力,难以顺利驶出。
此外,二级以上流涡的弱吸力区并非固定不变,每日会随雾海气象变化三次,分别在辰时、午时、酉时,需以淡金雾介实时感知,不可凭经验判断固定路线。
古寸芒当时若仅凭记忆选择西侧路线,恰好赶上弱吸力区转移,必被流涡卷入,葬身雾海。
另需注意,淡蓝雾介凝锚时,需让雾介丝的触角与界石碎层的念粒子充分咬合,形成稳定连接,否则锚体易被流涡吸力拔出——古寸芒当时凝的三枚雾介锚,有两枚因触角咬合不足而松动,锚体出现晃动,幸得船员及时用绳索辅助固定,才未酿成大祸。
还有一点极易被忽视:雾船的船帆与雾介的传导效率,直接影响逃生速度。
古寸芒的千帆号,船帆表面涂抹了一层淡金雾介涂层,能提升雾流引导效率,比普通雾船快三成,这也是他能快速脱离的重要原因,细节之处见真章。”
李砚虽还未掌握淡金雾介,无法完全复刻案例中的逃生技巧,却对“雾介锚”的用法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走到藏书阁的窗边,望着外面弥漫的浅淡雾霭——那雾霭虽不如雾海浓厚,却也能模拟雾介锚的使用场景,用于基础练习足够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