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将《雾介肌理详解》小心放回书架时,指尖还残留着淡白雾介的清冽气息——那本书里关于念粒子触角咬合的知识,让他昨晚练习双雾介融合时少走了许多弯路。
此刻他的目光落在书架中层,一本封面泛着暗纹的典籍正静静躺着,书脊上烫金的“雾介实战案例集”六个字虽有些磨损,却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厚重感。
他伸手将书抽出,书页刚一展开,一股带着雾海咸腥的旧墨香便扑面而来。
扉页上用娟秀的小楷写着一行题跋:“凡战者,力为基,智为锋。雾介之术,非练不能熟,非悟不能通。”落款是“雾海老舟子·永熙三十年秋”。
李砚指尖摩挲着墨迹,忽然想起老墨曾提过,三百年前有位常年航行雾海的老舟子,凭一己之力写下《雾海航道全考》,想来眼前这本书,便是那位前辈的另一部心血之作。
书页边缘有些微卷,纸面上零星分布着褐色的水渍痕迹,想来是当年老舟子航行雾海时,不慎被雾霭打湿留下的印记,这些痕迹反而让典籍更添几分真实的烟火气。
李砚轻轻抚平卷起的页角,怀着敬畏之心翻开正文第一卷。
第一卷标题为“残梦区浊雾应对案”,案例编号“残字第一七三”,旁边还附着一幅手绘的残梦区地形图,用不同深浅的灰色标注出浊雾浓度,图上用朱砂点出几处关键地形:断墙坡、枯井台、乱石堆,每一处都标注着对应的危险等级与应对要点。
案例正文以简洁的笔触,详细记录了整个事件的经过:“残梦区东部为中浓度浊雾区,能见度不足五尺,蚀雾兽昼伏夜出,多群居;西部为低浓度浊雾区,能见度约十尺,蚀雾兽多为零散活动。
启灵阶拾荒者阿石,为寻‘香珠核’入东部,行至断墙坡时,突遇三只蚀雾兽合围——为首者体型较大,腹部鳞片泛着灰黑,应是兽群首领,另外两只体型稍小,呈左右包抄之势,显然是有组织的攻击。
当时浊雾骤浓,阿石未慌,先撒半袋清雾粉,驱散身前三尺内浊雾,避免视线受阻;再以淡蓝雾介凝成半尺宽的盾状,挡住首领的第一次扑击,盾体与兽爪碰撞时发出沉闷的‘噗’声,可见冲击力之强;待兽首扬起、眼部暴露的瞬间,阿石掷出随身携带的尖锐梦核碎片,精准击中兽眼,首领吃痛发出刺耳嘶吼,向后退去。
趁此间隙,阿石又撒清雾粉扩大安全区,同时凝聚淡蓝雾介丝,缠绕住左侧蚀雾兽的前腿,使其行动受阻;右侧蚀雾兽趁机扑来,阿石侧身躲避,顺势将另一枚梦核碎片刺入其腹部柔软处,右侧蚀雾兽倒地抽搐。
首领缓过劲后再次发起攻击,阿石以雾盾格挡,同时借力后退,拉开距离,最终凭借灵活走位与精准反击,击退剩余两只蚀雾兽,自身仅左臂被浊雾轻微侵蚀,敷上清雾草膏后便无大碍,成功获取藏在断墙后的香珠核。”
案例旁用朱红色墨水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字迹比正文略小,却更显锐利,显然是老舟子结合自身经验写下的点评:“阿石之胜,胜在‘不贪’——不贪攻,不贪速,不贪全。
启灵阶操控者雾介储备有限,若硬拼必败,需借工具(清雾粉、梦核碎片)与环境(断墙、兽尸)为助,此乃以弱胜强之关键。
需特别注意,淡蓝雾介凝盾时,若将雾介丝编织成蜂窝状,抗冲击性比平板状强三倍——蜂窝结构可分散冲击力,如残梦区断墙的砖缝,能卸去部分外力,减少盾体损耗。
阿石当时凝的是平板盾,第三次扑击时盾体已出现裂纹,雾介丝有溃散迹象,若非及时掷出碎片反击,左臂伤势必重,甚至可能被兽群合围。
此外,清雾粉的使用时机也极为关键,不可过早或过晚:过早使用,清雾持续时间有限,后续遇袭会陷入视线受阻的困境;过晚使用,浊雾已浓,清雾粉难以快速起效,易被偷袭。
阿石在遇袭瞬间果断使用,恰好为自身创造了反应时间,此乃临战经验之体现。
蚀雾兽的弱点在眼部与腹部,这两处无厚重鳞片保护,且富含念粒子聚集区,攻击此处既能造成有效伤害,又能干扰其雾介凝聚,阿石精准把握这一点,未做无效攻击,节省了自身雾介与体力。”
李砚看到“蜂窝状雾盾”的批注时,立刻放下书,掌心凝聚出淡蓝雾介。
他想起《雾介肌理详解》里“螺旋压缩”与“触角咬合”的技巧,先将淡蓝念粒子以螺旋式压缩成细韧的雾介丝,再分三股意识线,让雾介丝以“品”字形交错编织——起初雾介丝总是松散坍塌,要么是意识力度不均导致丝线断裂,要么是触角咬合不充分让结构松散,试了五次都未能成型。
他没有急躁,而是翻回《雾介肌理详解》,重新研读“形态固化”的章节,发现编织蜂窝结构时,需让每一根雾介丝的触角呈60度角交叉咬合,形成稳定的六边形网格,且压缩力度需比平板盾大两倍,才能保证结构紧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