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从书架上抽出《融介实战精要》,书页泛黄却依旧平整,纸面上的字迹用墨饱满,即便历经岁月仍清晰可辨。
他将书摊开在紫檀木书桌上,指尖刚触碰到书页,就有一股温和的能量顺着指尖蔓延开来,与体内的雾介气息隐隐呼应。
这本书与《雾介肌理详解》一脉相承,前者重理论肌理,后者重实战应用,恰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翻开第一页,扉页上用隶书题着一行字:“融介之道,在理在练,理通则练顺,练熟则道成。”
李砚默默记下这句话,心中愈发坚定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修炼方向。
书页正文开篇便点明了双雾介融合的核心实战原则:“融介实战,首重适配,次重稳定,再重应变——适配决定融合成败,稳定决定持续时长,应变决定实战价值。”
紧接着,书中详细拆解了淡蓝与淡青雾介的融合实战技巧,这正是李砚当前主修的融合组合。
书中写道:“淡蓝主稳,淡青主迅,二者融合,可成‘稳迅双介’,适用于追击、撤离、快速防御等场景。”
融合的具体实战步骤被分为三步,每一步都配有精细的文字说明与简易示意图。
第一步:预凝双珠。
实战中需提前凝聚淡蓝雾珠与淡青雾珠,分别置于左右手掌心,雾珠纯度需不低于九成,杂质过多会影响融合速度与稳定性。
淡蓝雾珠直径控制在半寸左右,以“蜂窝状”内核为宜,确保稳定性;淡青雾珠直径略小,以“流线型”内核为佳,提升速度优势。
预凝时需用意识线将雾珠包裹,避免外界能量干扰,同时保持意识专注,随时准备启动融合。
李砚按照书中要求,立刻开始凝聚双珠。
他先集中精神,在左手掌心凝聚淡蓝雾珠,严格控制螺旋压缩的力度与速度,确保内核呈蜂窝状,直径精准停留在半寸。
接着,右手掌心凝聚淡青雾珠,调整压缩手法,让内核呈现流畅的流线型,直径比淡蓝雾珠略小一圈。
双珠凝聚完成后,他用意识线分别将两颗雾珠包裹,形成薄薄的能量屏障,雾珠在掌心稳定悬浮,泛着各自的莹润光泽,没有丝毫溃散的迹象。
第二步:瞬速融合。
实战中战况瞬息万变,融合速度直接决定胜负,需在三息内完成双珠融合,形成可用的融合雾介形态。
融合时需以意识为桥,让两颗雾珠的念粒子触角快速咬合,同时调整意识线的波动频率,让双介能量形成循环流转,避免出现能量断层。
具体操作:左手淡蓝雾珠与右手淡青雾珠同时向前推送,在胸前半尺处相遇,意识线瞬间连接双珠,引导淡蓝念粒子的直触角插入淡青念粒子的三角缝隙,随即启动双向螺旋旋转,让双珠在旋转中完成融合,形成“双介丝”或“双介膜”。
李砚深吸一口气,按照步骤启动融合。
他双手向前推送,两颗雾珠在胸前精准相遇,意识线如闪电般连接双珠,同时默念“稳”“迅”二字,引导念粒子触角快速咬合。
淡蓝雾珠的直触角顺利嵌入淡青雾珠的三角缝隙,双珠开始以相反方向螺旋旋转,转速由慢至快,在旋转中逐渐交融。
这一次,得益于对肌理原理的掌握,融合过程异常顺畅,仅用两息时间,两颗雾珠便融合成一缕双色交织的双介丝,在胸前稳定流转,没有出现丝毫卡顿或溃散。
李砚心中一喜,继续按照书中指引推进下一步。
第三步:形态转化。
融合后的双介丝需根据实战需求,快速转化为对应的形态,常见形态有三种:双介刃、双介盾、双介翼。
双介刃:将双介丝压缩成细如发丝的刃状,淡金雾介(可选)包裹外侧增强硬度,利用淡青的迅与淡蓝的稳,形成锋利且不易断裂的切割刃,适用于近距离攻击、破除障碍。
转化要点:压缩时需让双介丝高速旋转,离心力增强锋利度,同时用淡蓝雾介稳定结构,避免高速旋转导致溃散。
双介盾:将双介丝编织成网状,再压缩成薄膜状,淡蓝雾介构成网格骨架,淡青雾介填充间隙,形成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的防御盾,可快速展开阻挡攻击,也可随身形移动调整角度。
转化要点:编织网格时网眼密度适中,过大易被突破,过小影响移动速度,压缩薄膜时厚度控制在半毫米,平衡防御与轻便。
双介翼:将双介丝分散成数十缕,在背后编织成翼状结构,淡青雾介提供升力与速度,淡蓝雾介稳定飞行姿态,适用于快速撤离、高空移动、追击目标。
转化要点:翼状结构需符合空气动力学,每一缕双介丝的触角紧密咬合,避免飞行中断裂,同时用意识精准控制能量分配,调节飞行速度与方向。
李砚先尝试转化双介刃。
他集中意识,引导胸前的双介丝开始高速旋转,转速越来越快,隐约能听到细微的破空声。
同时,他控制淡蓝雾介强化双介丝的结构,避免高速旋转导致溃散,双介丝在旋转中逐渐压缩,最终形成一缕细如发丝的双色刃体,刃身泛着淡蓝与淡青交织的寒光,锋利度肉眼可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