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寒宫基地,第三装备准备舱。这里的空气比生活区更加冰冷,弥漫着润滑油、臭氧和金属抛光剂混合的独特气味,沉重而肃穆。与叶薇第一次月面行走时那相对轻便的“追月”防护服不同,此刻矗立在舱室中央的,是两台近三米高、散发着冰冷金属光泽与力量的庞然大物——第二代“刑天”型增强式月面外骨骼机甲。
它们的轮廓狰狞而高效,棱角分明,覆盖着复合装甲板,关节处是粗壮的液压传动杆和精密的电磁伺服系统。背部是集成的生命支持包、动力核心以及可搭载重型工具的通用接口支架。巨大的金属脚掌带有自适应抓地纹路,足以在松散月壤和坚硬岩层上提供稳固支撑。头盔面罩是深色的多边形结构,内部集成了多层显示界面和增强现实(AR)作战系统。这不再是单纯的防护服,而是将人体包裹其中、赋予其近乎超人般月面活动能力的移动钢铁堡垒。
叶薇和她的副手,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兵赵岩,正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出舱前最后的装备适配与系统检查。沉重的机甲部件被吊装机构悬吊着,缓缓贴合他们的身体,锁扣发出沉闷而可靠的“咔嗒”声。每一声响动,都仿佛将更多的重量和责任压在他们的肩头。
“关节伺服压力校准完成。” “动力核心输出稳定,续航预估78小时。” “武器系统…离线(根据勘探任务条例)。” “环境扫描阵列、地质雷达、高精度采样钻机…挂载确认。” “内部缓冲凝胶注入完毕,准备密封。”
技术人员的报告声冰冷而迅速。叶薇在机甲内进行着小幅度的动作测试,感受着液压系统与自身肌肉运动的微妙同步。巨大的金属手指开合间,带动着外部机械爪做出精准的响应。视野里,AR界面不断刷新月面地形数据、生命参数、小队成员状态以及从基地传来的K-7区最新遥感扫描图(尽管那里雷达覆盖薄弱,图像模糊且充满干扰)。
“感觉怎么样,少尉?”赵岩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频道传来,带着一丝被金属共振放大的沉闷感,但语气依旧沉稳。他是基地里少数有过多轮月面复杂作业经验的老兵。
“力量感十足,但也…很沉重。”叶薇如实回答,调整着呼吸以适应机甲内部略微增压的环境。这钢铁之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但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更强的孤立感和操作延迟感——每一次移动,都需要意识先行,然后才是液压和电机驱动的钢铁肢体随之而动。
“习惯就好。记住,它是你的盔甲,也是你的枷锁。信任它的力量,但别被它拖累你的判断。”赵岩提醒道,“K-7区不是静海,那里的石头会咬人。”
准备完毕。气闸舱流程再次启动。这一次,因为机甲的庞大体积,过程更加缓慢。当外闸门打开时,两台钢铁巨人迈着沉重而稳定的步伐,踏上了月面。
低重力下,数吨重的机甲移动起来并非想象中的笨拙,反而有一种奇异的、充满力量感的“轻盈”。液压系统低声嗡鸣,抵消着大部分自重,使得每一步都能跨越数米距离,在月尘上留下深陷的、清晰的履带式脚印。增强的腿部力量使得他们能够相对轻松地攀越较小的岩脊,而机械臂则能轻易地搬开挡路的、数百公斤重的岩块。
AR视野中,路径被高亮标注,危险区域被标记为红色。叶薇操控着机甲,走在队伍最前,如同一个钢铁斥候。赵岩紧随其后,负责环境扫描和后方警戒。无线电里是清晰的指令确认和环境数据汇报。
最初的几公里相对顺利。机甲的性能远超普通防护服,极大地节省了他们的体力,也提供了更强的环境抗性。但很快,K-7区的真面目开始显现。
地形变得极度崎岖。巨大的环形山边缘如同扭曲的钢铁断崖,投下深不见底的阴影。破碎的岩层呈现出各种诡异的角度,仿佛被巨神疯狂捶打后又随意丢弃。月尘的厚度和松散度也远超预期,有时一脚下去,机甲的小腿会瞬间陷没,需要额外的动力才能拔出。
“注意左前方,大面积松软尘区,绕行。”叶薇发出指令,操控机甲灵巧地(相对其体型而言)避开一片看似平整、实则暗藏陷阱的灰色“流沙”。
“收到。扫描显示右侧岩壁结构不稳定,有近期塌方痕迹。”赵岩回报。
他们不得不频繁改变路线,速度慢了下来。机甲的能量消耗读数比预期更快地上涨。
突然,赵岩的机甲一个趔趄,右腿猛地向下陷去! “该死!隐藏裂隙!”他低吼一声,反应极快地操控机甲手臂猛地插向旁边的坚实地面,同时动力核心输出功率瞬间提升!液压杆发出刺耳的尖鸣,硬生生将陷入裂隙的机械腿拔了出来,带起一大片如同慢镜头般飞扬的月尘。
“报告状态!”叶薇立刻停下,转身,机械臂上的探照灯聚焦过去。
“右腿关节缓冲器过载报警,外部装甲有刮擦,不影响行动。妈的,这鬼地方…”赵岩检查着系统自检报告,咒骂了一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