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深深触动了萧承轩。书中有很多生动的对话,展现了王阳明的教学方法。比如有弟子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与现代科学不符,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还是很有启发性的。萧承轩思考着,如果世界只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中,那么客观世界是否真的存在?这个问题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书中还有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包括他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经过。宁王朱宸濠在江西起兵造反,声势浩大,朝廷震动。王阳明当时正在福建处理军务,接到消息后,他没有等待朝廷的命令,而是立即组织兵力,用了四十多天就平定了叛乱。这个故事展现了王阳明不仅有高深的学问,还有实际的政治军事能力。
书中详细描述了王阳明的用兵策略。他采用了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分化瓦解等战术,最终以少胜多,生擒朱宸濠。王阳明在事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认为内心的修养比外在的功业更重要。
道家区域的装饰充满了神秘感,墙壁上画着太极图和八卦阵,地面铺着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形成一个巨大的太极图案。区域的角落里有一个小型的喷泉,水流清澈,声音悦耳,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
老子的《道德经》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本书的版本很多,有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唐玄宗注本等。萧承轩选择了一个集注本,里面汇集了历代注家的解释。
翻开这本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开篇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奥的哲理。王弼注释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常道不可道,常名不可名也。
书中不仅有原文,还有河上公、王弼等历代注家的解释,以及各种图解帮助理解道家的宇宙观。比如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时,配有一个从道到万物的演化图,展示了道家的宇宙生成论。
萧承轩特别喜欢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书中配有一幅水的图片,水在山间流淌,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低。这幅图很好地诠释了水的品格,也让萧承轩理解了道家的处世哲学。
庄子的《南华经》则展现了另一种哲学境界。这本书的装帧很特别,封面是用深蓝色的丝绸制成,上面绣着一只展翅的大鹏鸟。翻开书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让萧承轩大开眼界。
书中配有精美的插图,鲲鱼在北冥中遨游,体型巨大,遮天蔽日。鹏鸟展翅飞翔,翅膀如同天边的云彩,从北海飞往南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些画面充满了想象力,让人感受到庄子那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
书中还有庄子与惠施的辩论,那种机智幽默的对话风格让他捧腹大笑。比如濠梁之辩:庄子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施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施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种辩论不仅展现了两位哲学家的智慧,也让萧承轩学会了如何进行逻辑思维。书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比如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这些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法家区域则显得严肃而理性。这里的装饰简洁明快,墙壁是灰色的,家具是黑色的,整体风格体现了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区域中央有一个商鞅变法的雕塑,商鞅站在台上,手持法令,表情严肃,下面是跪着的百姓。
韩非子的《韩非子》系统地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萧承轩仔细研读了的故事,这个现在看来简单的寓言,在当时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书中记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个故事不仅创造了这个词汇,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逻辑矛盾的问题。韩非子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君主制定法令时不能自相矛盾,否则就会失去威信。书中还有很多关于君主如何驾驭臣子、如何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
比如的部分,韩非子提出了七种手段来考察臣子: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这些方法虽然有些手段在今天看来过于严苛,但其中蕴含的管理学原理仍然值得借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