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里的光册依旧悬浮在半空,李燕儿抬手调出“水泥烧制设备图谱”,指尖划过光册,三维立体的设备模型便在眼前展开,每个部件的细节都清晰可见:颚式破碎机的齿板要用高锰钢打造,才能承受原料的撞击;回转窑的窑体需用耐热铸铁,内壁还要涂抹一层耐火泥,防止高温灼烧;球磨机的研磨体要用花岗岩,确保研磨效果。
她取出笔墨纸砚,趴在案几上,一笔一划地绘制图纸。腹中的三胎偶尔会动一下,像是在提醒她休息,李燕儿便停下来揉一揉小腹,歇上片刻,再继续绘制。春桃在殿外候着,每隔半个时辰就会进来送一次温水和点心,看着皇后如此辛苦,既心疼又敬佩。
一连三日,李燕儿几乎都在绘制图纸。她不仅画了设备的整体结构,还画了零部件的分解图,标注了详细的尺寸和制作要求,甚至连安装步骤都一一写明。期间,萧承宇放学回来,总会趴在旁边看她画画,时不时问上一句:“母后,这个大罐子就是用来烧水泥的吗?”李燕儿便会耐心地给他解释,承宇听得认真,还会帮她递墨、铺纸。
第四日清晨,李燕儿将绘制好的十几张图纸整理好,让人送到工部。周明远接到图纸后,立刻召集工部的能工巧匠们一同研究。工匠们围着图纸,看得眼花缭乱:“这‘回转窑’怎么还要转动?”“颚式破碎机的齿板要这么厚?”“球磨机里装这么多石头,是要磨什么?”
周明远也看得头疼,图纸上的设备造型奇特,与他们平时打造的工具截然不同。他只好让人备好车马,再次前往坤宁宫请教。李燕儿早已料到他们会有疑问,特意让人在偏殿搭了一个简易的沙盘,用木头、泥土做出了设备的简易模型,直观地展示了设备的工作原理。
“周大人请看,这便是回转窑。”李燕儿指着沙盘里的圆柱形模型,“石灰石和黏土混合后,从窑尾送入,窑体转动,原料便会在窑内均匀翻滚,窑头烧火,温度达到1400℃时,原料就能煅烧成熟料。”她一边说,一边用手转动模型,演示原料在窑内的运动轨迹。
周明远和工匠们看得目不转睛,之前的疑惑渐渐解开。一位年长的铁匠师傅摸着下巴说:“皇后娘娘,这高锰钢齿板不难打造,只是需要多费些火候;耐火泥的配方,咱们工部也有,只是要调整一下配比,确保能承受高温。”
“如此甚好。”李燕儿点了点头,“设备打造之事,就劳烦各位师傅了。原料采集也请周大人尽快安排,房山的石灰石矿,本宫已经让人标注了具体的开采位置,黏土则需从江南采购,含铝量和含硅量必须达标,本宫会让人对原料进行检验,不合格的绝不能入窑。”
周明远拱手应下:“老臣这就去安排,原料开采和设备打造同步进行,争取早日建成官窑。”
接下来的一个月,京郊房山热闹了起来。三千禁军分成两队,一队负责开采石灰石,一队负责搭建官窑和工匠营房;工部的工匠们则日夜赶工,打造各种设备。李燕儿每隔两日便会亲自前往房山查看进度,她怀着身孕,行动不便,萧景渊便派了御膳房的厨子随行,让她能在工地附近吃上热饭,又特意让人打造了一辆平稳的马车,减少路途颠簸。
每次去房山,李燕儿都会仔细检查设备的打造情况。看到颚式破碎机的齿板厚度达标,她会点头称赞;发现回转窑的内壁耐火泥涂抹不均,她会立刻让人整改。工匠们起初对这位年轻的皇后还有些敬畏,后来见她对工艺如此熟悉,连最细微的瑕疵都能察觉,心中渐渐生出敬佩之情,遇到问题也会主动向她请教。
有一次,负责打造球磨机的工匠发现,按照图纸打造的研磨体,研磨效果不佳,原料粉碎后的粒径总是达不到要求。李燕儿来到工坊,仔细查看了球磨机和研磨体,又询问了工匠的操作方法,立刻找到了问题所在:“研磨体的直径太大了,应该换成直径5厘米的花岗岩球,这样才能更好地撞击原料;另外,球磨机的转速也要调整,每分钟不能低于20转,否则研磨不充分。”
工匠们按照她的要求修改后,果然解决了问题。那位老工匠握着李燕儿的手,激动地说:“皇后娘娘真是神了!若不是您指点,我们还不知道要琢磨多久呢!”
李燕儿笑着说:“这不是本宫神,是工艺的道理。只要按照规矩来,就能做出合格的设备。”
期间,也并非一帆风顺。江南的黏土运到房山后,经检验发现,含铝量只有18%,达不到20%的标准。李燕儿立刻让人去江南重新采购,同时调整了原料配比,将石灰石和黏土的比例从3:1调整为2.8:1,以弥补黏土含铝量的不足。她还让人在黏土中添加了少量的铁矿粉,不仅提高了水泥的强度,还缩短了凝结时间。
萧景渊也多次前往房山查看进度。看到官窑的雏形渐渐显现,设备打造有条不紊,工匠们干劲十足,他心中十分欣慰。有一次,他看到李燕儿站在回转窑旁,亲自指导工匠们安装窑体,额头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连忙上前扶住她:“仔细脚下,这些粗活让工匠们做就好,你不必亲力亲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