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窑体的安装精度很重要,稍有偏差,烧制时温度就会不均匀,水泥的质量就会受影响。”李燕儿擦了擦汗,笑着说,“臣妾多盯着点,心里踏实。”
萧景渊看着她眼中的光芒,心中既有心疼,又有骄傲。他的皇后,从来都不是只知享乐的女子,她心怀天下,用自己的智慧为大靖谋福祉。他握紧她的手:“辛苦你了。待水泥试炼成功,朕亲自为你庆功。”
一个月后,官窑终于建成。窑区占地百亩,回转窑高耸入云,颚式破碎机、球磨机、冷却机依次排列,管道纵横交错,看起来气势恢宏。原料场里,堆放着小山似的石灰石和黏土,工匠们已经做好了试炼前的一切准备。
试炼的这一天,萧景渊也亲自到场。文武百官闻讯,也纷纷赶来围观,想看看皇后口中的“水泥”到底是何方神圣。保守派官员们窃窃私语,脸上带着怀疑的神色;而支持新政的官员则满怀期待,希望水泥能真的如皇后所说,带来惊喜。
李燕儿站在窑区中央,神情平静而坚定。她先让人将石灰石和黏土按调整后的比例混合,送入颚式破碎机粉碎,经过10目筛网筛选后,送入回转窑。窑头点燃了煤炭,火焰渐渐升起,从橙红色慢慢转为淡蓝色。工匠们转动窑体,原料在窑内均匀翻滚,热气扑面而来,将周围的空气都烤得灼热。
“陛下,各位大人,煅烧需要四个时辰,请随臣妾到凉棚等候。”李燕儿笑着邀请众人。
凉棚里早已备好茶水点心,众人坐下来,一边等候,一边议论着。周明远捋着胡须说:“皇后娘娘,这回转窑烧了这么久,里面的原料真能变成‘水泥’?”
“周大人放心,四个时辰后,自有分晓。”李燕儿信心十足。
四个时辰后,夕阳西下,回转窑的煅烧终于完成。工匠们将窑内的熟料取出,送入冷却机快速降温,然后倒入球磨机研磨。研磨后的粉末经过200目筛网筛选,最终得到了细腻的灰色粉末——水泥。
李燕儿让人取来水泥、沙子、石头,按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灰色的浆料散发出淡淡的土腥味,看起来与普通的泥浆并无二致。保守派官员们立刻发出嗤笑声:“这不是和泥浆差不多吗?皇后娘娘怕不是被人骗了?”
李燕儿并不理会,让人将水泥浆料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做成了十几个试块,又让人将试块放在潮湿的环境中养护。“各位大人,水泥的强度需要养护后才能显现。七日之后,咱们再来检验。”
七天后,检验的日子到了。文武百官再次齐聚房山,萧景渊也如约而至。养护好的水泥石块已经完全硬化,呈青灰色,用手敲击,发出清脆的响声,不似普通泥浆块那般沉闷。
李燕儿让人将石块抬到空地上,先是进行了抗压测试。工匠们用重锤狠狠砸向石块,普通的泥浆块一砸就碎,而水泥石块却只留下一个浅浅的印记,完好无损。接着,又进行了抗水测试,将水泥石块浸入水中,浸泡三日之后取出,石块依旧坚硬,没有丝毫软化、崩裂的迹象。
最后,李燕儿让人搭建了一个小型的城墙模型,用水泥将青砖粘合在一起。工匠们用攻城锤猛烈撞击模型,模型晃动了几下,却始终没有倒塌,青砖之间的水泥粘合处更是没有丝毫松动。
在场的官员们都看呆了,之前的怀疑和嘲讽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和赞叹。周明远走上前,抚摸着水泥石块感慨道:“真是神物啊!有了这水泥,我大靖的城墙再也不怕风雨和攻城锤了!”
萧景渊龙颜大悦,哈哈大笑:“皇后真是朕的贤内助!有此神物,大靖的边防便多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他当即下旨,命工部立刻扩大官窑规模,批量生产水泥,优先用于雁门关城墙的加固和京城外城的修缮;同时,将水泥的烧制工艺列为皇家机密,严禁外传。
消息传回京城,百姓们也纷纷奔走相告,都想亲眼看看这“能让墙变铁”的神奇水泥。官窑附近的村镇,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围观,看到一车车水泥被运往北境和京城,无不啧啧称奇。
接下来,便是水泥的推广应用。李燕儿亲自制定了《水泥筑城规范》,详细规定了
水泥与沙子、石子的配比标准、搅拌工艺、砌筑流程、养护要求,甚至连不同场景下的施工细节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城墙体量巨大,采用“水泥+碎石+中砂”的C30强度配比,水灰比严格控制在0.45-0.5之间;城墙顶部的垛口需用细砂调配的水泥浆勾缝,防止雨水渗入;城门洞的拱券结构,需分三次浇筑,每次浇筑间隔不少于4小时,确保受力均匀。
规范里还附带了详细的施工示意图,用朱砂标注出关键工序的注意事项,比如“搅拌时需先干拌水泥与砂石,再分次加水,搅拌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直至浆料色泽均匀、无结块”“砌筑时青砖需提前浇水湿润,避免砖体吸走水泥浆水分导致粘结不牢”“养护期间需每日洒水三次,保持表面湿润,前三天不得受阳光暴晒,七天内不得受外力撞击”。李燕儿知道,工匠们大多不识字,特意让人将规范里的核心内容绘制成壁画,张贴在官窑和各个施工工地,让工匠们一看便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