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军府的花厅,灯火辉煌,气派非凡。并非正式宴客时的大排场,只设了一桌精致的席面,但所用器皿、周遭陈设,无不透着低调的奢华与权力的重量。空气中弥漫着酒香与珍馐的香气,却也掺杂着一丝无形的、令人窒息的威压。
苏耀祖端坐主位,已换下一丝不苟的戎装,穿着一身深紫色团花暗纹的绸缎长衫,少了几分战场杀伐的凌厉,多了几分居家的随意,但那久居人上、不怒自威的气势,却如同无形的光环,笼罩着整个花厅。他面容轮廓分明,眼神深邃,看似平和的目光扫过时,却仿佛能穿透人心,勘破一切虚实。
苏婉清坐在他下首,也换了身鹅黄色的家常旗袍,褪去了日间的英武,恢复了大家闺秀的娴静,只是偶尔看向胡老扁的眼神,仍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与紧张。
胡老扁与魏永年在下首客位落座。面对这位执掌生杀大权的封疆大吏,胡老扁心中不免有些拘谨,但他行医多年,见惯生死与权贵,很快便调整呼吸,恢复了惯常的沉静。魏永年则显得更为从容些,显然已习惯了这等场合。
“胡先生,不必拘礼。”苏耀祖开口,声音洪亮而沉稳,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今日乃是家宴,为先生接风,亦是感谢先生对小女的多次照拂,以及……在清河县活人无数的仁心仁术。”他举起酒杯,“这一杯,苏某敬先生。”
胡老扁连忙起身,双手捧杯:“督军大人言重了,胡某愧不敢当。治病救人,乃医者本分。苏小姐侠义心肠,多次相助,胡某感激不尽。” 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酒液醇厚,却难掩心底的审慎。
苏耀祖微微一笑,示意他坐下:“坐,坐。听闻先生此番经历,可谓惊心动魄。杨虎臣跋扈,王文元圆滑,云岭寨更是龙潭虎穴,先生能安然至此,足见智勇双全,医术通神。”他话语平和,却对胡老扁的经历了如指掌,显然早已通过苏婉清或其他渠道掌握了详细情报。
“督军过奖,不过是侥幸,仰仗些许医术周旋罢了。”胡老扁谦逊道。
“医术便是大本事。”苏耀祖目光炯炯,“永年在我府中多年,其医术医德,我是深知的。他能与你师出同门,称你为师弟,足见先生之能。”他看了一眼魏永年,后者微微欠身。
魏永年适时接口道:“督军明鉴。我这位师弟,天赋远胜于我,尤其于妇科一道,已得师父真传,青出于蓝。当年在师门……”他顿了顿,眼中泛起追忆之色,转向胡老扁,“济仁,你可还记得,当年我们为了辨明一味‘七月一枝花’的药性,在深山老林里蹲了整整三天,差点被野猪拱了?”
提起少年学艺时的趣事,胡老扁紧绷的心弦也不由松弛了几分,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如何不记得?最后还是师兄你用师父教的‘驱兽散’才把那畜生赶跑。回来后,师父罚我们抄了十遍《本草纲目》草木部。”
两人相视而笑,那段艰苦却纯粹的学医岁月,如同被时光蒙上柔光的画卷,在推杯换盏间缓缓展开。他们聊起严苛却又慈爱的师父,聊起为了一个病例争得面红耳赤的夜晚,聊起第一次独立行医成功时的喜悦,也聊起那些因战乱、贫困而无奈逝去的生命所带来的无力与悲伤。
“……记得那次,川中大疫,时疫夹杂着妇科崩漏之症,死者枕藉。”魏永年语气沉重下来,“师父带着我们,不顾安危,深入疫区。你我记得吗?那个怀着身孕却染上时疫的妇人,高烧不退,下血如崩,所有大夫都摇头说没救了,是你,坚持用‘清瘟败毒饮’合‘固本止崩汤’加减,大胆重用生石膏、犀角(当时尚有),辅以针灸,硬是将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母子平安!那时你才十八岁!”
胡老扁眼中也闪过感慨:“若非师父在一旁指点,师兄你帮我稳住针法,我一人岂能成功?那时才知,医道无穷,责任重大。”
苏耀祖静静地听着,并未打断,偶尔饮一口酒,目光在胡老扁和魏永年之间流转,带着一丝欣赏与考量。苏婉清更是听得入神,她从未见过胡老扁如此健谈的一面,那些充满艰辛却又闪耀着理想光芒的往事,让她对这位沉静郎中的了解更深了一层,心中那份情愫,也悄然滋长。
“后来……世道愈发乱了。”魏永年的声音将众人从回忆中拉回,带着一丝怅惘,“师父他老人家忧愤成疾,临终前将我们叫到床前,叮嘱我们,‘医者,当以仁心为本,以医术为器,无论身处何地,境遇如何,莫忘救济苍生之志。’言罢,便溘然长逝……师门也就此离散。”
花厅内一时寂静。窗外夜风拂过竹海,沙沙作响,更衬得厅内气氛凝重。师父的遗言,如同沉重的钟声,敲在胡老扁与魏永年的心头,也回荡在苏氏父女耳中。
胡老扁默然不语,端起酒杯,对着虚空微微一举,然后倾洒在地,以祭恩师。魏永年亦如是。
苏耀祖看着这一幕,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他缓缓道:“尊师高义,令人敬佩。乱世之中,能坚守本心,不忘济世之志者,尤为可贵。”他话锋一转,看向胡老扁,“胡先生,你一身医术,困于清河一隅,或辗转于匪穴官衙,所能救治者,终究有限。岂不闻‘大医医国’?如今国家积弱,民生多艰,正需先生这等大才,匡扶世道,救济更多黎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