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底层望去,剑台层层叠叠,如同巨大的阶梯盘旋而上。最底层剑数最多,粗略看去,何止数千柄?
长剑、短剑、重剑、软剑……琳琅满目,寒光凛冽,如同一片钢铁森林!
越往上,剑台面积越小,所陈之剑数量锐减,但每一柄散发出的气息却越发古朴、凝练、迫人!
抬头仰望,洞顶西侧有一个天然形成的丈许方孔,一道清冷的秋日阳光如金色光柱般直射而下,正好笼罩在最高处的一个独立石台之上。
那石台被天光笼罩,宛如神坛,散发着神圣而孤高的气息。
数万柄利剑汇聚于此,无形的剑气在洞中弥漫、激荡,形成一股浩瀚磅礴、足以令人心神震颤的肃杀之气!
置身其中,仿佛有无数剑锋悬于头顶,一股源自灵魂深处的敬畏油然而生。这便是神剑山庄两百年的底蕴,剑之圣地!
杨锦跟随老太君,沿着狭窄的石阶,逐层向上攀登。越往上走,剑气越盛,空气也仿佛更加凝滞。
每一层剑台边缘都刻着字迹,标明此层所藏之剑的品级与来历。
当踏上最高那层被天光笼罩的石台时,眼前景象让杨锦心头剧震!
石台上,仅设有一座九层的紫檀剑架,形制古拙,宛如一座微缩的剑塔。
然而,这九层剑架,竟有八层是空的!唯有第四层之上,静静躺着一柄通体乌黑、毫不起眼的剑。
老太君指着剑架,声音带着无限追思与敬仰:“此剑台供奉的,皆是先祖赵嘉政亲手所铸之剑,乃我山庄至高圣物。
后世子孙虽代有名剑问世,然无一人能超越先祖境界,故皆陈于下方剑台。” 她指向第七层的位置:“你师父华九天当年所得‘青芒剑’,便在此层,铭文曰:‘锋芒所至,金石为开’。”
她的目光依次上移:
第六层:“此乃先祖为报无名老人救命点化之恩所铸‘鲲鹏剑’,铭文:‘鲲鹏展翅,一飞冲天’。”
第五层:“此乃先祖晚年开悟后所铸‘秋露’、‘秋霜’双剑,锋芒绝世,铭文:‘剑气所致,万物凋零’。惜乎双剑早已被有缘侠士请走。”
最后,她的目光落在第四层那唯一的黑剑之上,语气复杂:“此剑……便是先祖最后封笔之作——‘无锋’。”
杨锦凝神看去,剑架第四层下铭刻着:“人剑合一,可斩世间物”。
而那柄剑,通体乌黑,黯淡无光,长约二尺有余,比寻常长剑短了一尺!剑身厚实,竟无开刃!
剑尖亦非尖锐,而是浑圆如卵!这哪里像一柄剑?倒像是一根沉重的铁尺!
老太君继续道:“你看那空着的三层。第三层铭:‘枯木野草亦可为剑’;第二层铭:‘意念之剑,可斩物于无形’;
最高一层铭:‘无剑无招,天下归一’……此三层,乃先祖与无名老人论剑悟道之最高境界,只存其意,未留其形。
如今,这高台之上,唯余此‘无锋’一柄。”
她看着杨锦,语重心长:“此剑自铸成之日起,便在此沉睡百年。
多少英雄豪杰登临此台,见此剑无锋无刃,形如顽铁,又比常剑短上一尺……须知江湖有谚:‘剑短一寸,险增一分’。此剑之‘险’,已非常人所能驾驭。
纵然它是先祖遗作,又有几人愿将这千辛万苦得来的机缘,赌在一柄看似未完成的‘钝剑’之上?久而久之,皆以为此剑不过是先祖寄托剑道理想的象征,所谓‘封笔’之美谈,亦是后人附会罢了。
纵是老身……亦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与怅惘。
杨锦的目光却牢牢锁定了那柄“无锋”。它静静地躺在天光之下,古朴、沉重、内敛,没有一丝一毫的锋芒外露,却仿佛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厚重与力量。
他想起归一剑法的核心要义:“归一守心,剑在意先,意动剑随,不拘于形”。又想起无名老人崖壁上的题字:“天下之招,无招之招才是绝招;天下之剑,无剑之剑才是利剑。” 更想起自己以木剑催发剑气、硬撼真剑的经历……
一丝明悟在他心中悄然滋生。真正的剑道,或许不在于剑的锋锐,而在于持剑之人的“心”与“意”!这柄“无锋”,不正暗合了“大巧不工,重剑无锋”的至高境界吗?
他不再犹豫,上前一步,双手无比郑重地捧起了那柄“无锋”!
入手瞬间,一股远超预料的沉重感传来!此剑之重,至少是寻常精钢剑的两倍有余!
冰冷的触感直透掌心,剑身乌黑,上面以古朴篆体阴刻着两个小字——“无锋”。剑柄与剑身浑然一体,线条流畅而充满力量感。
他轻轻抚摸那浑圆的剑尖,心中默念:前辈所铸,必有深意。我选此剑!
“啊?” 场中一片低低的惊呼。所有人都愣住了!连老太君眼中也闪过一丝错愕。
赵婉儿更是忍不住嗤笑出声,娇声道:“我还道是什么少年英杰,眼光竟如此……奇特!放着下面万千锋锐宝剑不选,偏偏挑了块没开刃的铁疙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