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城外集市立足后,蒙毅的生活暂时安定下来。每日卖画所得,虽不丰厚,但也足够他维持基本用度,并购买一些品质低劣但聊胜于无的药材,辅助疗伤。
这一日,集市上来了两位特殊的人物,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一位是身着灰色僧袍、手持禅杖、面容枯槁的老僧,他眼神慈悲而深邃,步履沉稳,口诵佛号,向路人化缘。
另一位则是头戴道冠、身着玄色道袍、背负长剑的中年道士,他仙风道骨,目光清亮,在一旁摆了个卦摊,为人测算吉凶。
这一僧一道,似乎并非一路,但不知为何,竟在这集市的一角,当众辩论起来。
起初只是就一些经义教理各抒己见,后来渐渐涉及到了对宇宙本源、生死轮回、修行路径的根本性分歧。
老僧双手合十,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阿弥陀佛!世间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亦因缘散尽而灭。众生皆苦,唯有放下执着,明心见性,方能超脱轮回,往生极乐。我佛门修行,重在修心,戒定慧三学,熄灭贪嗔痴,方是正道。”
道士则拂尘一摆,朗声道:“无量天尊!道友此言差矣!天地万物,皆禀道而生,道法自然,何须外求?我道家修行,贵在性命双修,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道合真,求得逍遥长生,方是超脱!岂是那寂灭空无之道可比?”
两人引经据典,辩才无碍,吸引了大量民众围观。寻常百姓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双方都很有道理,但也隐隐感觉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激烈碰撞。
蒙毅也在人群中静静聆听。佛道之争,自古有之。他生于秦,长于汉,彼时佛教尚未大规模传入中土,他对此了解不多。后来游历世间,虽偶有接触,但也未曾深究。此刻听来,倒是别有一番感触。
佛家讲空,求寂灭超脱;道家讲有,求长生久视。看似南辕北辙,但蒙毅却从这激烈的辩论中,感受到了一丝奇异的共通之处。
无论是佛家的“明心见性”,还是道家的“与道合真”,最终指向的,似乎都是一种对生命和宇宙本质的深刻洞察与超越。只是路径不同,法门各异。
对于他这等长生者而言,佛家的“空”与“寂灭”,似乎能化解长生带来的孤寂与执着;而道家的“有”与“长生”,则正是他目前所践行之路。
或许,大道殊途同归?
那老僧似乎察觉到蒙毅气度不凡,目光转向他,宣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这位老施主,观你眉宇间隐有郁结,可是心中有惑?何不听听我佛法,或可解开心结?”
那道士也看了过来,笑道:“老人家,我看你根骨清奇,似与我道门有缘。何必听那虚无缥缈之言?不如随我修行导引之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方是实在!”
两人竟同时将目光投向了蒙毅,似乎想将他拉入自己的阵营。
围观者的目光,也齐刷刷地聚焦在蒙毅身上。
蒙毅微微一笑,对着僧道二人各施一礼,声音平和:“二位高论,皆含至理。佛曰普度众生,道言贵生利物,皆是慈悲。然,道如饮水,冷暖自知。老朽一介画匠,只知描摹眼前山水,感悟当下心境。至于空有之辩,长生超脱,非吾所能及也。”
他这番话,看似谦逊回避,实则蕴含深意。既不否定任何一方,也表明了自己“立足当下,感悟自然”的态度。
僧道二人闻言,皆是一愣,仔细打量了蒙毅片刻,老僧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道士则抚须沉吟。
最终,老僧诵了声“善哉”,道士道了句“妙哉”,两人相视一笑,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不再争论,各自离去。
围观人群见无热闹可看,也渐渐散去。
蒙毅回到自己的画摊前,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这场意外的佛道之辩,仿佛在他心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修复道基之路,或许并非只有道门一途?借鉴佛家对心性的锤炼,是否也能有助于稳定,他那因漫长生命和道基受损,而时常泛起波澜的心境?
他铺开宣纸,再次提笔。这一次,他画的既非道家的云山雾海,也非佛家的莲台宝相,而是眼前这熙熙攘攘、充满烟火人气的集市众生相。
在红尘中修行,于万象中悟道。这或许才是他,一个长生者,真正该走的道路。
喜欢天道好长生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天道好长生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