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纷纷起身,目光紧紧盯着天幕。颜真卿也抬起头,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天幕上的画面渐渐清晰,右边是他们熟悉的麟德殿,左边却是一处溪畔雅集,一名身着白衫的男子,手持毛笔,立于案前,气质飘逸。解说词介绍了跨朝书法赛的规则和两位大师的身份。
“王羲之?东晋书圣王羲之?”颜真卿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他自幼便临摹王羲之的书法,对其行书的飘逸灵动敬佩不已,没想到今日竟能通过天幕与这位千年之前的书圣同台对决!
唐玄宗也面露喜色:“好!书圣遇亚圣,跨朝对决,实乃千古盛事!颜卿,拿出你的真本事,与王右军一较高下!”
第一轮“单字巅峰战”,两人同写“气”字。颜真卿深吸一口气,走到殿内备好的案前,案上是上好的麻纸,磨好的油烟墨浓黑发亮。他提起狼毫笔,蘸饱墨汁,笔锋落下,力道沉稳,横画起笔藏头,收笔护尾,竖画刚劲有力,转折处顿笔分明,一个“气”字跃然纸上——楷书端正庄重,笔力沉厚,力透纸背,透着一股刚正不阿的忠义之气,仿佛能感受到大唐的盛世风骨。
“好字!颜卿这笔力,真是无人能及!”唐玄宗赞叹道,“这‘气’字,有大唐气象,有忠义之风!”
百官纷纷叫好,围着“气”字,啧啧称奇。
与此同时,东晋兰亭里,王羲之的“气”字也通过天幕同步展示。颜真卿和百官清晰地看到,王羲之的“气”字,行书飘逸,笔画灵动,如行云流水,带着魏晋文人的悠然自得,与颜真卿的刚劲形成鲜明对比。
“王右军的书法,果然名不虚传!”颜真卿由衷地赞叹,“飘逸自然,浑然天成,如清风拂柳,让人赏心悦目!”
唐玄宗也点头称赞:“王右军之书,飘逸灵动;颜卿之书,刚正沉厚。两者风格迥异,却各有精妙,真是大开眼界!”
第一轮对决结束,天幕解说词宣布不分胜负,麟德殿内的气氛更加热烈,百官都期待着接下来的对决。
第二轮“名句创作战”开始了。天幕解说词响起:“次战名句创作!王右军结合兰亭雅集,颜鲁公结合盛唐忠义,各书一句,展时代情怀!”
王羲之望着兰亭的茂林修竹,曲水流觞,心中有感而发。他提起鼠须笔,挥毫写下:“飘若浮云矫若龙,兰亭雅集醉春风。” 行书字体飘逸灵动,与诗句的意境完美契合,仿佛将兰亭的春色、文人的雅兴都融入了笔墨之中。
“好诗!好字!”东晋文人纷纷赞叹,“诗句清雅,书法飘逸,相得益彰!”
天幕同步展示到长安麟德殿,颜真卿看完,心中触动。他想起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将士,想起百姓的苦难,想起大唐的忠义之风,提起狼毫笔,奋笔疾书:“铁画银钩藏正气,丹心报国护河山。” 楷书字体刚劲沉厚,笔力千钧,字字透着忠义情怀,仿佛能感受到他报国的决心。
“好!写得好!”唐玄宗拍案叫好,“颜卿这字,这诗,道出了大唐将士的忠义,道出了朕的心声!”
百官也纷纷附和:“颜鲁公忠义之心,跃然纸上,令人敬佩!”
天幕上,两人的诗句并列展示,一飘逸一雄浑,一清雅一忠义,却同样蕴含着华夏文人的情怀。解说词响起:“名句对决,意境交融!王右军书雅集之乐,颜鲁公书报国之志,同为华夏情怀,不分高下!”
王羲之看着颜真卿的诗句和书法,心中满是敬佩:“颜鲁公不仅书法精妙,忠义之心更令人动容!此等情怀,值得我学习!”
颜真卿也望着王羲之的诗句,赞叹道:“王右军的诗句清雅,书法灵动,如置身兰亭,令人心旷神怡!”
第三轮“跨朝合书战”开始了。天幕解说词响起:“终战跨朝合书!两人各写两字,合力完成‘华夏同辉’四字,融合行书之灵动与楷书之庄重,共铸传世墨宝!”
“华夏同辉!”王羲之与颜真卿同时念出这四个字,眼中都闪烁着炽热的光芒。这四个字,不仅是书法的合璧,更是不同时代华夏精神的共鸣!
王羲之主动说道:“颜鲁公,我写‘华夏’二字,用行书之灵动;你写‘同辉’二字,用楷书之庄重,如何?”
颜真卿朗声回应:“甚好!王右军之灵动,配我之庄重,定能成就千古墨宝!”
王羲之深吸一口气,提起鼠须笔,蘸饱墨汁,在蚕茧纸上写下“华夏”二字。行书字体飘逸灵动,“华”字如繁花绽放,“夏”字如山河绵延,笔画自然流转,气韵生动。
紧接着,颜真卿提起狼毫笔,在麻纸上写下“同辉”二字。楷书字体刚劲沉厚,“同”字结构严谨,“辉”字笔画舒展,字字如金石落地,正气凛然。
当天幕将两人的字迹合成,“华夏同辉”四字完整呈现时,奇迹发生了——行书的灵动与楷书的庄重完美融合,“华夏”二字飘逸却不失根基,“同辉”二字沉厚却不失灵动,墨色浓淡相宜,笔法互补,仿佛出自一人之手,却又兼具两人风格,堪称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