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太妙了!”东晋兰亭里,谢安激动地拍手叫好,“这四个字,融合了右军的飘逸与颜鲁公的刚劲,堪称千古绝唱!”
长安麟德殿内,唐玄宗也站起身,目光炽热地盯着天幕:“华夏同辉!好一个华夏同辉!这四个字,不仅是书法的巅峰,更是我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
天幕上的“华夏同辉”四字,在墨色光芒的映衬下,愈发清晰夺目。解说词响起:“跨朝书法赛圆满结束!王羲之与颜真卿合书‘华夏同辉’,融合飘逸与雄浑,成为传世墨宝!此墨宝将流传后世,成为书法爱好者的终极范本,彰显华夏书法的博大精深,凝聚华夏儿女的共同情怀!”
墨色光芒渐渐消散,巨大的天幕缓缓收缩,最终消失在天空中。但兰亭和麟德殿内的气氛依旧热烈,文人与百官纷纷讨论着“华夏同辉”的精妙,眼中满是震撼与自豪。
***东晋,会稽山阴,兰亭。
天幕消失后,王羲之久久伫立在案前,脑海中反复回响着“华夏同辉”四字,心中感慨万千。他走到自己写下的“华夏”二字前,又想起天幕上颜真卿的“同辉”二字,两者融合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颜鲁公的书法,不仅有笔力,更有情怀!”王羲之喃喃自语,“‘华夏同辉’,这四个字,道出了所有华夏儿女的心声。书法之道,不仅在于笔法精妙,更在于承载的情怀与精神!”
谢安走到王羲之身边,感慨道:“右军大人,今日与颜鲁公跨朝对决,合书‘华夏同辉’,实乃千古盛事!这四个字,必将成为传世墨宝,流芳百世!”
其他文人也纷纷附和,请求王羲之将“华夏”二字誊写下来,与颜真卿的“同辉”二字(他们根据天幕记忆临摹)合在一起,珍藏起来。
王羲之欣然应允,提起笔,再次写下“华夏”二字,这次的字迹,不仅保留了之前的飘逸,还融入了一丝颜真卿书法的沉厚,比之前更加精妙。文人们也纷纷临摹“同辉”二字,虽然不及颜真卿的神韵,但也尽力模仿其刚劲。
很快,一幅“华夏同辉”的合书墨宝便完成了。王羲之在落款处写下“永和九年,王羲之书‘华夏’,遥和唐颜鲁公‘同辉’”,文人们纷纷在后面题跋,记录下这场跨朝书法盛事。
王羲之看着这幅墨宝,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场跨朝书法赛,不仅让他的书法境界更上一层楼,更让他明白了书法承载的华夏精神。他当即决定,将“华夏同辉”的笔法融入自己的书法,同时整理自己的书法心得,编写《兰亭笔法》,将行书的精妙与华夏情怀传承下去。
消息很快传遍了东晋各地,文人墨客纷纷前往兰亭,想要一睹“华夏同辉”的墨宝,学习王羲之的笔法。兰亭成为了东晋书法的圣地,《兰亭笔法》也被广泛传抄,推动了东晋书法的发展。
许多文人在临摹“华夏同辉”时,不仅学习笔法,更领悟到其中的华夏情怀,纷纷以书法抒发对家国的热爱,让东晋的书法不仅有艺术之美,更有精神之力。
***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
天幕消失后,唐玄宗依旧沉浸在“华夏同辉”的震撼中。他下令,立刻让人根据天幕记忆,临摹王羲之的“华夏”二字,与颜真卿的“同辉”二字合在一起,制成匾额,悬挂在大明宫的正门之上,彰显“华夏同辉”的盛世愿景。
“颜卿,今日与王右军跨朝对决,合书‘华夏同辉’,你立了大功!”唐玄宗笑着说道,“朕要重赏你,同时将‘华夏同辉’的墨宝复刻,颁行天下,让天下百姓都能欣赏到这传世之作!”
颜真卿躬身行礼:“陛下,此乃天幕所赐,是王右军与臣的共同荣幸。能为华夏书法传承出一份力,为大唐盛世添砖加瓦,臣已心满意足!”
唐玄宗当即下令:“第一,命宫廷画师和书法家,精准复刻‘华夏同辉’墨宝,一式百份,颁给各州府,悬挂于州府大堂;第二,命颜卿牵头,整理王右军与自身的书法心得,编写《华夏书道》,推广书法教育,让更多人学习书法,领悟华夏情怀;第三,在长安设立‘书法学院’,招收天下书法爱好者,由颜卿担任院长,传授书法技艺;第四,赏赐颜卿黄金百两、锦缎千匹,赐‘书法亚圣’称号!”
“臣遵旨!”颜真卿齐声应和,心中充满了感激与使命感。
宴席结束后,颜真卿立刻投入到《华夏书道》的编写中。他结合自己的楷书心得和王羲之的行书精髓,详细讲解了笔法、结构、意境等书法要素,更强调了书法承载的华夏情怀,提出“书为心画,字见风骨”的理念。
书法学院成立后,天下书法爱好者纷纷前往长安求学,颜真卿倾囊相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书法人才。这些人才将“华夏同辉”的笔法和理念带回各地,推动了唐代书法的繁荣发展。
“华夏同辉”的墨宝复刻本颁行天下后,不仅文人墨客争相临摹,就连普通百姓也纷纷购买拓本,挂在家中,视为珍宝。书法不再是文人的专属,更成为了百姓表达华夏情怀的方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