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或温和、或冷厉、或玩味的目光,户部代尚书猛然跪地高呼:
“臣愿以性命作保!三年不成,甘愿伏诛!”
他彻底醒悟:自己不过是一枚棋子。若办妥差事,或能转正为户部尚书;若办砸了,横竖都是死路。
既如此,不如听凭皇子们摆布。
太子等人理由充分,加之户部代尚书以死相逼,群臣再难反驳。
御座之上,朱元璋睨着丹墀下齐心协力的儿子们,微微颔首。
这些小子同心同德时,倒真替他省了不少力气。若在往日,这等争执少不得要他亲自下场撕扯。
如今已无需朱元璋亲自出阵,几位皇子唇枪舌剑间便让满朝文武哑口无言。
【可惜再过几日,标儿他们就要赴地方任职了。】
短暂怅然后,朱元璋见群臣默然,当即拍板道:既然诸倾无异议,此事就此定夺。
户部即日起施行此令,退朝后三日之内,所有人必须到户部登记名下田产数目!
咱丑话说在前头——你们手上有多少地,户部账册里都记得清清楚楚!
若有人胆敢虚报 ......老朱眼中寒光乍现,咱倒要查查多出来的田地是怎么来的!
文武百官后背沁出冷汗,只得齐声应诺:臣等遵旨!
礼毕起身时,无数道怨毒目光射向户部代尚书。龙椅上的天子与诸位皇子他们不敢怨怼,但这个临时顶缺的户部二把手,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
第三桩事,是朱元璋突然召开论盛世朝会,命群臣畅谈心中盛世图景。
满朝朱紫却支吾难言——新科举的余震未消,田税新政的风暴又起,这两把火已将朝堂烧得焦头烂额。
更棘手的是,所有人都在盘算:如何在这场变局中,为自家谋得最大利益......
朱元璋的豪言壮语并未引起朝臣们的深思。
面对群臣的沉默,朱元璋并未动怒,反而在殿上描绘起他心中大明教化盛世的蓝图——
他要让天下百姓都能读书识字!
此言一出,殿内鸦雀无声。
并非群臣震惊,而是这番话实在太过寻常。
在场文臣,谁年轻时不曾高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或是“教化万民”的壮志?正因人人皆喊,他们早已麻木。
更因深知教化万民之难,他们对朱元璋的宏愿毫无波澜,甚至暗自嗤笑——
这根本是天方夜谭!
然而,为臣之道,便是君王畅想时需附和,绝不可扫兴。
于是,以宋濂为首的文臣纷纷拱手颂扬:
“陛下圣明!臣等愿辅佐陛下教化万民,开创盛世!”
“陛下仁德,此乃百姓之福!”
“愿大明子民皆能识文断字!”
……
文臣们口号响亮,令武将堆中的徐达、李文忠、冯胜、常茂等人瞠目结舌——
论逢迎之术,他们远不及文臣伶牙俐齿!
不过无妨,武将们只需跟着高喊“陛下圣明”,或复述文臣的口号即可。
转眼间,满朝文武竞相吹捧,将朱元璋比作千古一帝,盛赞大明必将超越汉唐!
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听着满朝文武的阿谀奉承,神情淡漠,眼底甚至闪过一丝讥诮。
这些臣子打的什么算盘,他心知肚明。
尽管看穿了众人的心思,朱元璋却无意点破。谁在逢场作戏,谁在诚心进言,他自有分辨。
待群臣的奉承声渐歇,朱元璋抬手虚按,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他目光扫向阶下的内侍,后者立即命人将准备好的黑板抬至丹墀旁,供百官观瞻。
太子朱标执起粉笔,在黑板上挥毫写下《悯农》一诗。
自识得黑板与粉笔的教化之利后,朱标便常在东宫提笔练字。不过半月,他的粉笔字已称得上工整隽秀。
朱元璋指着黑板,对群臣直言道:文房四宝价高,不利百姓习字。幸有仓颉氏创黑板与粉笔,朕欲以此物教化万民。
黑板可令木匠自制,粉笔成本仅一文钱一根,朕将免费供给教书先生使用。
朱标将黑板翻转,背面整齐排列着三百个基础汉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加减乘除......
朱元璋指着这些字说道:据仓颉氏考究,自商周以来,日常最常用的核心汉字约三百个,占文章用字的七成。识得这些字,便能读懂六七成文章。
此外还有两千重要汉字,占文章用字的两成九。若尽数掌握,可读懂 成内容。余下百分之一,则是数万个生僻字,多用于古籍或特定场合。
朱元璋高声宣布:“教化万民的首要之务,便是让他们掌握三百个核心汉字与两千个重要汉字!”
殿内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尤其以宋濂为首的文臣们更是满腹狐疑:
【文房四宝昂贵,竟用粉笔黑板教学?】
【仓颉氏何时发明了粉笔黑板?】
【三百核心字占文章七成?两千重要字占三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