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无论诸位殿下即将赴任知县,还是日后担任知州、知府或布政使司,都应先深入了解辖内各项事务。”
“需深入民间,探明百姓最迫切的需求与困难。”
“同时,立足现状,展望未来治下应有的崭新面貌。”
“再结合百姓需求、自身愿景及现实情况,制定中短期的三年规划,或中长期的五年规划。”
“在任期间,全力推动这些规划的实施。”
“最终,在离任前完成既定目标。”
“若能如此,即便称不上卓越,诸位殿下治理一方的能力,至少也能算得上良好。”
“这便是我想告诉诸位的第三点。”
话音落下,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一众皇子纷纷起身,恭敬行礼致谢。
“燕先生指点之恩,感激不尽!!!”
这一声谢意,发自肺腑。
今日聆听《屠龙技》的讲解,众人皆受益匪浅。
原本对于治理一县之地尚存忐忑,如今经燕长倾点拨,心中已有了几分把握,甚至萌生出些许独到的见解。
虽不成熟,却已足够。
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有了方向,便可召集属臣,共同完善。
燕长倾含笑望向朱元璋,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微微颔首道:
“今日的《屠龙技》讲授,便到此为止。”
……
洪武十三年(1380),二月底。
自《屠龙技》讲授结束,半月已过。
这半月间,朝野震动,大事频发。
首当其冲的,是朱元璋决意废除已暂停七年的科举。
理由简单明了:洪武三年至洪武六年的三次科举,未能为朝廷选拔出真正可用之才。
既然科举无用,留之何益?不如彻底废除。
此议一出,文官集团哗然。
尽管早有科举将被废除的隐忧,却未料竟成真如此之快。
文官之首宋濂正欲以死相谏,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已齐齐跪地,恳请朱元璋收回成命。
众皇子言辞恳切,甚至直言:若陛下不收回此令,便长跪不起。
面对近乎逼谏之举,朱元璋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临行前,他下令任何人不得靠近众皇子,更不许送水送食。
他倒要看看,这些皇子能跪多久!
这一跪,便是三天三夜。
连续三日早朝,群臣皆见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跪于奉天殿内,众人面色惨白,身形摇摇欲坠。
年幼的楚王朱桢与齐王朱榑尤为不堪,第三日朝会时竟当众昏厥,被宫人急送太医院救治。所幸二人仅是久未进食导致体虚,经调养即可康复。
期间虽有大臣欲为皇子求情,但凡开口者皆被朱元璋下令杖责二十。见此情形,满朝文武再无人敢进言。
第四日朝会,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相继昏倒,早朝被迫中断。四位皇子被抬往太医院时,朱元璋终于松口暂缓废除科举之令,但提出条件:须在三日内拟定能利国选才的新科举方案。
消息传至太医院,刚苏醒的众皇子即刻召集大臣,命其速呈科举改革奏章。文官之首宋濂呕心沥血两昼夜,拟就新政文书交予太子朱标。
第七日早朝,众皇子抱病呈递新科举奏疏。朱元璋令群臣传阅,其内容包含:改乡试为省试,下设府试、州试、县试;推行百分制评分,《四书》《五经》占五成,《策问》占三成,《民生诸事》占二成;新增【教化之功】,通过府州试者须赴京领取教化任务。
燕长倾原拟令秀才下乡教授百姓识字,朱元璋则认为仅需教导三百核心汉字与两千重要汉字即可。
并非只有秀才才能胜任教化之责,通过州试的学子同样具备教导百姓的资格。
朱元璋破例允许州试学子参与教化事务,但他们无法享受朝廷的俸禄补贴。
不过,若州试学子积累【教化之功】,将来参 试时可获得额外加分——同分情况下优先加十分,并享有优先录取的优待。
朝廷此举有两重考量:
其一,若为州试学子提供与秀才同等的补贴,财政负担将大幅加重,甚至难以承受。
其二,若待遇完全相同,州才与秀才的等级差异将变得模糊,削弱秀才的含金量。
权衡之下,朝廷仅以府试优待激励州才参与教化,不发放物质补贴。
新科举制度颁布后,文武百官面面相觑,无人敢言。他们发现自己的谏言全未被采纳。
宋濂尤为郁闷——他耗费两日心血撰写的奏疏,竟未在新政中体现分毫。
他抬头望向丹阶上的皇子们: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虽面色苍白,却站姿挺拔。众皇子与朱元璋一同俯视群臣,神情如出一辙。
宋濂忽然想起前几日奉天殿关闭的蹊跷——名义上是禁止探视跪谏的皇子,实则殿内情形无人知晓。或许皇子们早已休憩饮食,苍白面色不过是伪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