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此言,燕长倾凝视朱元璋,眼中掠过一丝讶异。
这是对科举内容不满,欲将考试科目也一并革新?
须知明初洪武年间的科举,与后世僵化的八股取士大相径庭。
如洪武三年至六年间,朱元璋推行的科举乡试,以《四书》《五经》及策问为主。
重在考校文思,既测考生对经典的熟稔与领悟,又验其诏、判、表、诰等文体的运用之妙。
更会选取时政要务四五条,令考生引经据典阐发己见。
此时科举尚无严格的八股格式,骈散皆可,挥洒自如。
且试题多切实际,如以时政为题,要求援引经义评议便可见一斑。
真正使科举沦为死板八股的,实为明朝中叶之事。
在明宪宗成化年间(1464-1487),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推动八股文形成固定格式,注重格律与写作步骤。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科举考试正式采用八股文体,要求严格遵循格式,限定字数,不得偏离经典注释,禁止自由发挥。
此后,科举文章必须包含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段落,每段字数亦有严格规定。文章不仅格式僵化,还需模仿圣人孔子、孟子及贤人程颐、朱熹的语气写作,导致内容晦涩难懂。
相较于诗、赋、策、论的文采飞扬与气势酣畅,八股文显得枯燥乏味,甚至有些语句难以理解。明朝推崇求实尚正,只允许考生撰写刻板平实的文章,禁用华丽辞藻,仅能引用经典,不得涉及其他书籍或越界内容。
经典引用也有严格限制,例如《论语》中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若考题为杀鸡为黍而食之,提及止子路宿即为犯上,涉及见其二子焉则为犯下,均不被允许。
明中后期的八股文冗长空洞,与政治才能毫无关联。明初洪武年间的科举尚未采用八股取士,因此燕长倾仅改革考试流程,未调整考试内容。多数人误将八股取士归咎于朱元璋,实则他需要实干官员,而非空谈之士,故自洪武六年至十三年暂停科举。
沉思片刻后,燕长倾向朱元璋提议:关键在于上行下效。可在科举中引入百分制:省试中,《四书》《五经》占50%,《策问》占30%,《民生诸事》占20%。《策问》考察过去三年的国家大事,《民生诸事》涉及农桑种植、牲畜养殖及灾害防治等。
“朝廷应提前公布《四书》《五经》《策问》《民生诸事》在科举中的分值比例,使天下考生周知。”
“如此,若考生欲在科举中取得佳绩,中举乃至进士及第,”
“则除熟读《四书》《五经》外,必须研习《策问》与《民生诸事》。”
“仅凭《四书》《五经》,断难通过科举,更遑论金榜题名。”
正如燕长倾前世中考将体育纳入总分后,
许多“抱病”的体育教师纷纷痊愈,即便抱恙也坚持授课。
曾被随意占用的体育课,再无教师敢轻易侵占。
部分中学更明令禁止占用体育课,转而占用音乐、美术或计算机课程。
自此,体育教师重获尊严,面对同僚时底气十足。
而音乐、美术、计算机教师仍处境如旧。
此乃上级强调“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后,各校的应对之策。
同理,若朱元璋或朝廷明确昭示科举重视《策问》与《民生诸事》,
天下士子为求功名,自会主动研习相关内容。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
“朝廷需何种人才,便提高对应科目的分值。”
“欲得通晓圣贤之道者,则加重《四书》《五经》分值;”
“欲得善策论、有政见者,则提高《策问》分值;”
“欲得务实干才,则增加《民生诸事》分值。”
“每次科考分值调整,须提前诏告天下。”
“此乃朝廷择才导向,天下士子自当顺应!”
“唯有朝廷明确调整各科占分比例,天下士子方能知晓朝廷真正需要何种人才,明白自身不足之处。”
“如此,他们才会主动弥补短板,潜心研习《策问》与《民生诸事》,将自己塑造成朝廷所需之才。”
“朝廷取士的标准必须清晰,而非让士子们凭空揣测。”
“但凡需猜测之事,必有谬误之险!”
“譬如陛下立国之初,曾予天下士子三年备考之期。”
“然而,陛下可曾明言,所求之才须通晓《民生诸事》,脚踏实地,且对国家大政有独到见解?”
“未曾!”
“陛下未明示科举选才之要,士子又如何知晓《策问》与《民生诸事》乃当务之急?”
“故那三年光阴,士子们尽付《四书》《五经》之中。”
“再者,陛下于科考中可曾出过《民生诸事》相关试题?”
“亦无!”
“既与科考无关,士子自不会费心涉猎。”
“最终陛下所得之才,仅长于《四书》《五经》,却疏于《策问》之辩与《民生诸事》之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