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长倾望向朱元璋,语气淡然。
在他看来,朱元璋早年科举未得良才,实有缘由。
既要士子精通经义,又需其通晓实务,然科考内容却仅涉《四书》《五经》与零星《策问》,《民生诸事》全然未提。
科考既不考实务,士子岂会徒耗光阴于此?
事关前程,谁敢分心旁骛?
此理浅显,恰如燕长倾前世所见中考、高考——考什么,便学什么。
对于不太可能考到的内容,只需简单了解即可。
听完燕长倾的话,坐在最后的朱元璋闭目沉思片刻,随后郑重看向燕长倾道:
“咱懂了,多谢燕先生指点!”
经过燕长倾的讲解,朱元璋对科举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安排已有了大致思路,剩下的只需回去细细推敲细节。
燕长倾微微颔首,将话题重新拉回中长期规划:“回到之前提到的教育规划。”
“结合科举改革和全民扫盲教育,我们可以制定《一五教育规划》。”
“第一年,推行科举改革,引入百分制——《四书》《五经》占五成,《策问》占三成,《民生诸事》占两成,并昭告天下士子。”
“第二至三年,重启县试、州试、府试,选拔合格秀才,为后续教化百姓储备人才。同时,在全国兴建粉笔厂,鼓励百姓制作黑板,提前准备教学用具。”
“第四年,公布省试新规,增加【教化之功】选项。有志于教化的秀才可赴京领取任务,初期为显朝廷重视,暂定由京城统一分配。待秀才启程前,陛下可亲自勉励,以激发其热情。”
“第五年举行省试,对因【教化之功】中举者大力宣扬,让天下士子以为他们因教化受优待,从而激励更多人投身教化。”
“《一五教育规划》结束后,统计百姓识字率,再制定《二五教育规划》《三五教育规划》……逐步推进,最终让大明迎来教化盛世!”
言罢,燕长倾目光扫过朱元璋、太子朱标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微微一笑。
教化盛世正在按计划实现!!!
我们清楚理想中的教化盛世是什么模样,为此制定了详细的中长期规划。只要克服困难、坚定执行,最终必将达成目标。
......
殿下的朱元璋,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诸位皇子聆听燕长倾阐述《一五教育规划》时,无不心潮澎湃。
粉笔与黑板替代传统文房四宝,解决了百姓学习成本过高的问题;高产土豆作为奖励机制,激发了百姓的学习热情;精选核心汉字作为教学内容,降低了识字难度;科举改革增设【教化之功】选项,缓解了师资短缺的困境。
在这诸多问题逐一 的基础上,配合条理分明的《一五教育规划》,即便尚未实施,众人已能预见五年后大明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
【教化盛世确实可以按计划实现!】
这个念头同时浮现在朱元璋与诸位皇子心中。
朱元璋迫不及待地追问:其他领域的《一五规划》呢?民生、赋税、田亩、人口、疆域、交通等方面的规划可否一并示下?
获得教育领域的规划后,他对其他方面的中长期计划更加期待。若能全面推行各类规划,大明盛世必将指日可待。
燕长倾瞥了朱元璋一眼,干脆地回答:不知!《一五教育规划》的制定,源于我对未来教化盛世的清晰构想,对当下百姓教育现状的深入了解,以及解决教育难题的明确方案。
“因此,我才能按照心中所期盼的教化盛世,将其分解为一个个中长期的五年规划,再逐步实现。”
“然而,我并不清楚陛下与朝中诸位大臣心中的民生盛世、赋税盛世、田亩盛世、人口盛世、疆域盛世、交通盛世等究竟是何模样。”
“况且,我对大明的民生、赋税、田亩、人口、疆域、交通等具体情况也未能详尽掌握。”
“若要制定出通往这些盛世的中长期五年规划,我实在力不从心。”
“这些问题,还需陛下与诸位大臣共同商议、敲定并解决。”
“我最多只能在陛下或大臣们遇到困惑时,略尽绵薄之力,提些微不足道的建议。”
见燕长倾婉拒,朱元璋脸上明显闪过一丝失望。
但他并非贪得无厌之人,更不愿事事依赖他人,因此听完燕长倾的话后,他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毕竟,如何定义心中的盛世,如何制定相应的中长期五年规划,以及如何朝目标迈进,燕长倾已通过教育领域为他示范。
剩下的,便是参照此例,确定其他方面的盛世愿景,并制定相应的规划。
这样的能力,朱元璋与朝中大臣们还是具备的。
见朱元璋点头,燕长倾的目光再次转向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一众皇子,开口道: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