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惩戒不力,让野心家觉得谋反失败也无所谓,天下必将烽烟四起。
正因朱元璋手握无可辩驳的谋反铁证,文武百官才默认了他的杀戮。
他们虽惧怕朱元璋的屠刀,但内心仍认同他的做法,这便是德!
因此,若无一个令百官信服的理由,即便朱元璋也不能强行废除免田亩赋税优待政策。
就在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沉思之际,朱元璋心中已有盘算。毕竟多年 生涯,这样的理由对他来说易如反掌。
朱元璋心中虽已有了对策,却并未言明,只是将目光投向身旁的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想看看他们有何见解。
察觉到父皇审视的目光,齐王朱榑不假思索地举手问道:“燕先生可有良策?”
此言一出,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纷纷停下思索,抬头望向燕长倾。就连原本打算考校众皇子的朱元璋,也将视线转向了他。
燕长倾手捧茶盏,轻啜两口,从容说道:“政治并非争斗,而是博弈与妥协。”
“若你想开一扇窗,众人未必同意;可若扬言掀翻屋顶,他们便会退而求其次,允你开窗。”
“譬如科举,若直接加入‘教化之功’的选考要求,或许无人赞同;但若说要废除科举,众人反而会接受这一折中之策。”
“再者,政治终究是利益分配与交换。若要削减某些人的利益,便需在其他方面给予补偿。”
“否则,他们必会自行攫取利益,届时危害更甚。”
“如今土地投献与挂靠之事虽偶有发生,但尚未泛滥。大明开国不过十余年,一切尚可挽回。”
“若要废除免赋税之策,不妨以折现补偿。可按原有优免数额折算银钱,名义上便说是便于户部统计田亩赋税,减轻地方官吏负担。”
“毕竟每次征税,官吏皆需核查哪些田亩属于免税之列,实在徒增繁琐。”
“每次户部核算全国田赋时,都需额外免除秀才、举人、进士、官吏及宗室的免税田亩,极大增加了户部的负担。”
“为便于地方征税与户部统筹,可改为统一征收全国田赋,再按册补发上述人员的免税额度。”
“此外,陛下此前不是有意清查全国土地吗?正好借此机会,先理清百官名下田产。”
“大明开国仅十余年,众臣原有田亩与赏赐田地皆有据可查,折现补偿时便按清查后的数额发放。”
“如此一减一补,明面上他们并无损失——朝廷免去的税赋已折银返还。”
“真正受损的,是那些收受投献田或挂靠田产之人。此事他们断不敢声张,更不敢向陛下禀明,毕竟朝廷严禁此类逃税行径。”
……
太子朱标暗自沉吟:“政治非厮杀,乃博弈与妥协……”越想越觉此言鞭辟入里。朝堂之争,不正是为利博弈,终而各退一步?此即朝议真谛。
秦王朱樉忽眸光一闪,想起燕长倾所言:“若欲开窗遭拒,不妨先扬言掀顶。”他顿觉豁然——原来议策之妙,在于以进为退。
经过一番周折,众人终于在他的巧妙周旋下妥协。既然已经让他退让了一次,面对后续提出的棘手方案,这些人自然不好再推辞。
废除田赋优免政策也是同样道理。只需先抛出对朝臣们更为不利的方案,待群臣激烈反对时,他再故作地退而求其次。这时再提出废除田赋优免的方案,通过阻力就会小得多。
毕竟文武百官已经驳回过太子——甚至是天子的提议,这种事可一不可再。若再三反对,便是臣子们不识分寸了。
【治国之道,终究离不开利益的权衡与交换?】
【取消田赋优免改为银钱补偿,有取有予,用利益交换换取百官支持?】
晋王朱棡低头沉思,细细体味着其中奥妙。这种以利相诱推动政令的方式,确实值得他学习借鉴。
天下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手握足够诱人的利益筹码,自然能驱策众人为己所用。因此无论是作为储君还是天子,都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掌握更多利益分配权。
【统一征收田赋再由户部补偿?】
燕王朱棣眼中精光一闪,立即领会了燕长倾提议的精髓所在。此举既能确保赋税足额征收,更能有效遏制土地投献等积弊。
以往因享有赋税优免,地方官吏在征税时,常因士绅官员的特权而漏征少收。若改为统一征收,便可确保大明疆域内所有田亩如数纳税。
待全国赋税收讫,再由户部按登记在册的田亩数进行补偿。如此一来,无论官员私下接受多少土地投献,都只能按官方登记面积领取补偿。那些暗箱操作的土地,再难享受免税实惠。
无论官绅富户将名下大量土地投献或挂靠在何人名下,在统一征税时都不会获得优待,更无法逃避应缴的田赋!
若文武百官想享受其他官绅富户投献或挂靠土地的优免优惠,从而从户部领取更多免赋税补偿,就必须说明这些额外土地的来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