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等级的教化之功、省试加分、择优录取,燕先生哪里是圣人,分明是恶鬼吧?!!】
【这政策一出,天下秀才想考举人,谁还敢不先去混个教化之功?!!】
【看似给了两条路,没有教化之功也能参加省试。】
【可若没有三两颗星的教化之功傍身,除非才华绝世,否则怎么争得过那些受优待的秀才?!!】
周王朱橚神情复杂地望着台上的燕长倾,总觉得他对这世界怀有某种恶意,或者是对他们这些想躺平偷懒的人格外苛刻!!!
此前推行了大明官员的政绩考评制度,实行末位淘汰与晋升机制,迫使各级官吏为提升考核成绩展开激烈竞争。
随后又针对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有志争夺储位的皇子,制定了严格的晋升标准:需历任三年知县、四年知州、五年知府、六年布政使司,十年后方可监国辅政。这套制度逼得诸位皇子为夺嫡之位不得不全力相争!
如今更在省试中增设【教化之功】的加分项,使得天下有志于举人功名的秀才们,为求仕途只得投身残酷的科场角逐!
仿佛见不得他人懈怠苟安,定要将所有人拖入你死我活的竞争漩涡!
……
【取消秀才的田赋豁免,改为增发月例银钱?】
【为何只废除田赋优惠,却保留徭役减免?】
楚王朱桢敏锐察觉到,燕长倾提议废除秀才免田赋一事背后必有深意,只是暂时难以参透其中玄机。
……
【燕先生高明!】
【既然数十万士子寒窗苦读只为科举入仕,何不将教化百姓纳入科考要求?】
【逼得这些读书人若想应试为官,就必须主动下乡教书!】
【如此既解决了全民启蒙的师资缺口,又能缔造大明教化盛世,为千秋科举奠定根基!】
齐王朱榑暗自得意,他早料定燕长倾必有手段驱使天下文人——如今这招【教化之功】与科举捆绑,果然精妙!
……
讲台上,燕长倾略作停顿,目光扫过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续道:
“省试每三年一届,由六部重臣及翰林院官员赴各地主考,布政使司抽调属官协办。”
“考期定于八月,报考流程参照府试。及第者授举人功名,取得会试资格。”
为杜绝考生与考官舞弊,新增磨勘与复试两项制度。
磨勘即在乡试放榜后,由主考官、监临官、布政使及知府等官员对中举者的答卷进行复核查验。
复试则于会试前由朝廷统一考核各地举子学识,要求所有举子须在会试前十日抵达京城,具体考核内容可灵活调整。
复试结果分为四等:一、二、三等者可参加会试;四等者罚停考一科或数科;未列等者直接革除举人功名!
会试定于省试次年二月,由礼部主持。
通过会试者,授予进士称号。
进士最终需参加殿试,由朝廷裁定官职分配。
官职授予仍以【教化之功】高者为先!
此即科举改革之完整流程。
燕长倾此番改革,主要参照明清成熟科举体系,唯在秀才与举人之间增设【教化之功】作为额外考评项。
此举灵感源于前世高考加分政策与基层服务优先晋升机制的结合——
将高考加分转化为科举省试加分,
将支教经历替代支援边远地区建设,
将优先晋升条件与教化百姓挂钩。
【教化之功】的等级划分则借鉴抽卡游戏合成机制,
旨在促使秀才群体主动竞争,扩大民间教化范围。
盖因天下秀才仅数万,而大明村落逾数十万,
若无等级激励,秀才们满足基础要求后必懈怠教化。
唯以制度迫其内卷,方能持续推动百姓开蒙。
在他们下乡教化百姓时,生活条件必然艰苦,与往日相比堪称吃苦受罪。若无外力驱使,指望这些秀才甘愿一边吃苦一边教书育人,显然不太现实。
如此一来,大明数十万村庄中,至多仅有十分之一的百姓能读书认字,距全民识字尚有漫漫长路。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耗费数十年光阴。
但若将【教化之功】划分等级,并在科举中给予相应优势,情况便截然不同。为保持科考竞争力,秀才们定会竭尽全力教导更多百姓。原本教完一村便止步者,必将奔赴第二村、第三村......
在这场内卷中,人均教化数量将从一村提升至两村、三村甚至更多。燕长倾更颁布激励政策:凡集齐九星九月(即教化八十一村)者,直接授予七品知县之职。
既然科举是为做官,如今教化百姓同样可得官职,那些屡试不第的秀才岂能不动心?必有穷尽余生完成八十一村教化任务者。
在这双重驱动下——既有同侪竞争压力,又有官职 ——全民识字的目标终将加速实现。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