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全民扫盲,最大阻碍并非先前所提诸难。”
“真正之困,在于合格教书先生的数量严重不足!”
台下,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闻言,神色骤肃。
朱元璋眉头紧锁,沉声道:
“数量不足且能力合格的教书先生?!”
燕长倾颔首:
“正是。教导百姓识读三百核心字与两千重要字,本不需先生学问高深。”
“其实教书先生只需具备童生的学识水平,便足以胜任教导百姓认读、书写三百个核心汉字和两千个常用汉字的任务。”
“若进一步放宽标准,即便教书先生仅掌握这三百核心字与两千常用字的读写能力,其余一概不通。”
“这样的人也勉强够格担任百姓的识字启蒙教师。”
“但眼下除我之外,恐怕没有其他读书人明确知晓这两千三百个关键汉字的具体内容。”
“若连该教哪些字都不清楚,自然无法有效指导百姓学习。”
“这样的教书先生,显然是不称职的!”
“解决之道其实简单——”
“只需由我将这些核心汉字整理成册,刊印分发,便能填补教书先生的知识空白。”
linglong:八五六三二三六一三
“真正的难题在于师资的严重短缺!”
“若要实现全民扫盲的识字教育目标——”
“大明必须确保每个村落都配备一名能随时教授百姓读写这两千三百字的教书先生!”
“而大明的村落总数有多少?”
“即便没有四五十万,至少也有二三十万之数。”
“这意味着至少需要二三十万名教师驻村教学!”
“这便是当前师资匮乏的严峻现实!”
“大明现有读书人约百万之众。”
“除去正在求学的学子,以及已出仕为官为吏的文人——”
“可调用的闲散文人仅五十万左右。”
“若能全部动员下乡教学,师资缺口或可勉强填补。”
“然而要让这些心高气傲的文人甘心深入乡野授业,绝非易事。”
燕长倾言至此处,不由深深叹息。
归根结底,仍是师资短缺的困局!
要实现全民识字,教师终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
尤其是关乎全民教育的大事,教师的缺口简直大得惊人。
即便将教师1.0的标准降到最低——只需掌握三百个核心汉字和两千个重要汉字,就能担任百姓的启蒙老师。
可即便如此,那动辄二三十万,甚至四五十万的师资缺口依然无法填补。
毕竟这年头识字的文人本就稀少,指望他们放下身段,跑到条件艰苦的乡村去教底层百姓认字?
等那些百姓的子孙后代也识文断字了,岂不是要抢这些读书人的饭碗?
那些文人书生哪有那么大的心胸,甘愿做这种自断前程的事?!
……
殿内,听完燕长倾的汇报,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纷纷眉头紧锁。
他们算过全民扫盲的耗资,考虑过识字之难,也料到百姓积极性不高,却偏偏漏了最关键的一环——教书先生!
即便对先生的要求一降再降,至少也得是通晓三百核心字、两千重要字的文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去教百姓识字。
而这样的先生,不是要十个八个,不是百八十个,甚至不是成千上万,而是几十万之巨!
大明虽不缺这几十万识字文人,但缺的是肯听调遣的人。
无利不起早,想让文人下乡教书?
行,得加钱!
想让这些读书人进村开蒙,朝廷必须拿出足够诱人的利益。
毕竟,他们可不是随便就能打发的平头百姓。
朱元璋可以征调百姓服徭役,无偿驱使平民劳作。
然而面对文人书生士子,他却无法采用同样的手段。
毕竟在六千万大明子民中,文人书生士子始终属于少数特权阶层的一员!
除非天下百姓皆能读书识字,否则即便是朱元璋,对待这个特殊的群体也必须慎之又慎。
因为在全民教化实现之前,大明朝廷仍需依靠文人书生士子这一特权阶层来协助治理天下。
正因如此,朱元璋无法以强力压制整个文人阶层。
此前儒家掌控舆论时,朱元璋与燕长倾联手打压儒家,却仅针对其代表孔家,而非整个文人阶层,便是明证。
若要吸引数十万文人书生士子心甘情愿下乡教导百姓读书识字,朝廷必须提供足够的利益。
然而,大明难以满足这一条件。
这些文人寒窗苦读十年,终极目标皆是科举入仕!
朝廷不可能为让他们下乡教书,便授予数十万人官职胥吏之位。
若真如此,光是这笔庞大的俸禄支出,就足以拖垮大明的财政。
更何况还有相应的官员福利待遇。
想到这里,朱元璋、太子朱标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皆感焦灼。
【距离千古一帝的威名!大明的教化盛世!!全民科举的宏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