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差这最后一步!!!】
【只要填补数十万教书先生的空缺,大明必将迎来千古一帝,开创教化盛世,实现全民科举的愿景!!】
【可如何在不大幅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拿出足以打动数十万文人的利益?】
【除了官职,还有什么能让他们心甘情愿下乡教书?!!】
……
就在朱元璋与一众皇子苦思之际,齐王朱榑忽然眸光一闪——
他想起了燕长倾方才所言:“只不过,要让那些文人书生士子心甘情愿下村教书,绝非易事。”
【确实有些棘手?!!】
【如此说来,燕先生对此事已有对策?!!】
【只是这法子施行起来或许颇为艰难,故而未曾直言?!!】
念及此处,齐王朱榑猛地抬头望向燕长倾,眼中难掩兴奋:
“燕先生方才说‘欲使文人书生心甘情愿下乡教化百姓,确实有些棘手’。”
“那是否意味着,先生其实已有良策,只是推行不易?!!”
朱元璋闻言,眸光骤亮,激动之下重重拍在太子朱标肩头。
【不错!咱一时无计可施,可燕长倾岂会束手无策?!】
【他既能洞悉症结,以他高瞻远瞩之能,必已筹谋 之法!!】
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亦目光灼灼望向讲台。
燕长倾迎着众人期盼的视线,颔首道:
“确有一策,然能否施行,全凭陛下定夺。”
朱元璋当即朗声道:
“你但说无妨!能否落地是咱的事!!”
“只要法子管用,咱在位一日,必叫它推行到底!!!”
此言非虚,洪武朝的铁腕 ,确有这般雷霆手段。
燕长倾闻言转身,挥笔在黑板上写下四字:
“科举改制。”
朱元璋盯着墨迹未干的【科举改制】,低声复诵:
“科举……改制?!”
他对现行科举本就心存不满。
昔年逐鹿天下时,朱元璋便深知人才之重。
然当时霸业未成,唯有广发征贤令:“有能助吾建功立业者,必以礼待之”。
至正二十五年,更严令辖内官员举荐才士,充任地方要职。
朱元璋设立了荐举选材制度,由中书令负责荐举事务,要求州县官员每年必须推荐人才,并派遣专人到各地寻访贤才。
这一制度延续至明朝建立后的洪武年间。然而随着天下统一,荐举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如所荐人才名不副实、荐举泛滥等问题日益突出。
统一天下后,朱元璋将注意力转向科举制。此前因战乱未平,他尚未掌握全国政权,不具备开科取士的条件。如今大权在握,自然具备了推行科举的资格。
为确保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朱元璋给予天下士子三年准备时间。洪武三年(1370)五月,朝廷正式设立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者,毋得与官”,并下令连续开科三年。同时颁布《科举条格》,详细规定了乡试、会试的时间、资格、内容、录取名额及科场禁例。
同年,应天府及各省举行乡试,考试分三场:首场考“五经”义二道及“四书”义一道;第二场考论一道;第三场考策一道。中式者十日后参加复试,科目包括骑、射、书、算、律五科。
洪武四年(1371)二月,各地举人在京师参加会试,录取进士一百二十人,并分别授官。然而,尽管给了三年准备时间,科举选拔的人才仍令朱元璋失望。这些人才虽擅长诗文,却缺乏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
科举持续至洪武六年,连续三年的选拔结果均未达到朱元璋的期望。于是,洪武六年他下诏暂停科举,恢复荐举制,并沿用至洪武十三年。换言之,这一时期明朝科举处于暂停状态。
然而,荐举制施行越久,其弊端越加明显。近年来,朱元璋再次考虑恢复科举,并计划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但具体方案尚未确定。
因此,当听到燕长倾提出科举改革时,朱元璋顿时兴致盎然。若燕长倾的方案可行,不仅能解决数十万士子下乡教化百姓的问题,还能一并完善科举制度,可谓一举两得!
讲台上,燕长倾面向朱元璋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正色道:
正是科举革新。
现行乡试、会试两级取士过于简略,宜细分层级。
可在各省乡试之下,增设县试、州试、府试 。
县试岁考,由知县主考,县教谕、训导监考,定于每年二月。考前月余张贴告示,考生至县衙礼房报名。及第者称县生,获州试资格。
州试岁考,由知州主考,州教谕、训导监考,定于四月,报名如县试。及第者称才生,获府试资格。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