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对学生识字量只要求三千字左右,并非标准低——掌握三百核心字和两千重要字,再补充些生僻字,日常读写便绰绰有余。
再多认字?除非专攻文字考据,否则纯属多余,徒增笑耳。
“先生!”齐王朱榑突然抬头,语气里混着不甘,“难道从没人发现,认两千三百字就够用了吗?!”
这股怨气倒非冲着燕长倾,而是冲着某个今夜注定被砸门的倒霉先生。
“未必没人发现。”燕长倾淡淡道,“千百年来,总有人看破,只是不说罢了。”
“识字之难,识字之多,本就是求学之障,亦是跻身读书人之槛,更是踏入统治阶层之门。”
燕长倾神色平静地说道。
朱元璋、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一众皇子沉默不语,皆明白燕长倾话中深意。
为何不直言“只需掌握两千三百字,便可读懂天下文章”?
答案简单——不过是为了抬高求学之槛。
抬高求学之槛,便是抬高读书人之槛,进而抬高统治阶层之槛,最终垄断百姓向上之路!
此前,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对士大夫抬高门槛、垄断晋升之事感触不深。
可如今,他们真切体会到,士大夫为阻百姓晋升,竟将教育门槛拔高至此!
【混账!明明识得三百核心字,便算初步开蒙!】
【只需掌握两千三百核心字,便算彻底开蒙!】
【可那群士大夫,竟将开蒙标准抬至上万字,难度暴涨数十倍!】
【当真可恨!】
【该杀!】
朱元璋眸光微冷,杀意隐现。
【哼,你们想将门槛抬至九天,咱偏要将其踩入尘土!】
转念间,朱元璋推行全民识字的决心愈发坚定。
讲台上,燕长倾看向朱标,浅笑道:
“若最初只需百姓识得三百核心字,令其大体‘读书识字’,还算难事否?”
朱标摇头。若仅需记认三百字,百姓纵使硬背,多数亦能掌握。
朱元璋、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望向黑板上【三百】二字,心中再度浮现同一念头——
【千古一帝之名,大明教化之盛,全民科举之局,已定三分之二!】
……
解决了百姓识字量的问题后,接下来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主动学习。
燕长倾话音刚落,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纷纷投来热切的目光,等待他提出解决之策。
调动百姓学习积极性同样是个难题。
并非打着为百姓好的名义,他们就会乖乖听从安排去学习。
对多数百姓而言,基础的扫盲教育短期内几乎看不到实际收益。
即便放眼长远,甚至终其一生,这种仅掌握三百个核心汉字的启蒙水平,最多只能自娱自乐。
这样的识字程度,想靠它谋取利益——比如担任书吏或代人写信挣钱——是远远不够的。
对百姓来说,最大的好处或许是提高下一代的教育起点,让孩子能更快掌握这三百字,进而学习更多汉字。
但这样的收益太过隐晦和遥远。
底层百姓为三餐温饱已耗尽全部心力,哪有余力展望未来?
若连眼前生计都难保障,恐怕未等看到长远好处,便已饿毙途中。
因此即便朱元璋推行免费扫盲教育,百姓也未必愿意接受。
对多数人而言,与其花时间学习看似无用的文字,不如多种两亩地或多织几尺布补贴家用。
说百姓目光短浅也好,恨铁不成钢也罢——
这就是底层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正如燕长倾前世那些疲于奔命的打工人。
他们难道不明白,利用业余时间培养兴趣或学习新知识对自身大有裨益吗?!
他们当然清楚!!!
可当996、007的高强度工作耗尽所有精力后——
别说发展爱好或进修提升,
就连最基本的睡眠休息都成了奢侈!!!
当下生活尚且难以维系,
空谈未来规划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有美好蓝图,
都必须从脚踏实地开始。
唯有站稳当下,
才能真正展望未来!!!
讲台上,燕长倾目光掠过台下翘首以盼的朱元璋,以及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从容道:
农学院学子第四学年下半期,可返乡试种土豆。
秋收时邀各乡镇村民观摩参与收获——
待收成完毕宣布:来年收获季,
凡识读三百基础汉字者,
每人奖赏一颗土豆种!
若能掌握三百基础字及两千重要字,
则赐十颗良种,诸位以为如何?!
嘶——
殿内响起整齐的抽气声。朱元璋与朱标等皇子俱是瞳孔震动,朱棣更是攥紧了拳头。
【妙极!简直神来之笔!!!】
朱元璋激动得猛拍朱标后背,太子殿下无奈摇头,却同样难掩震撼。
【本要无偿发放的土豆种,】
【竟成了扫盲教育的催化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