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此处,朱元璋、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人目光愈发明亮,神情愈发振奋。
算到这一步,他们发觉粉笔对他们而言,同样无需分文支出!
花钱买石膏石与石灰石?
买什么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大明疆域内的一草一木,皆属老朱家!
用自家一点石膏石与石灰石,还需掏钱?
谁敢让老朱家付账,朱元璋的刀便叫他尝尝锋利否!
至于挖掘、搬运的人工费用?
抱歉,大明没有这笔开销。
这类征调百姓劳作之事,与木匠徭役无异,朝廷至多管个饭食住处,额外工钱?休想!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估算燕长倾制作百万支粉笔需调动的劳力。
这念头刚闪过,众人便忽略了这些人的吃住开销。毕竟以燕长倾的权限,在不干扰农学院运作的前提下,最多调用三五千人。而这点徭役的消耗,对大明而言微不足道!
至于作坊的工钱,多少需支付一些。但若从其他官办作坊抽调人手,费用仍按原渠道支出,无需额外拨款。
只需探明石灰石与石膏石的产地,就地兴建粉笔作坊或粉笔厂,调派工匠生产,再令各地木匠户按规格打造黑板。除建厂初期需少量投入外,几乎零成本!这对大明的财政而言毫无压力。
只要不影响国库收支,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便认为此事可行。
【千古一帝的声望,大明的文教盛世,全民科举的宏图,已奠定三分根基!】
众人心照不宣地浮现同一念头。
“若扩大规模为粉笔厂,批量生产,成本可压至千两原料制两百万支。”燕长倾略带遗憾道,“除非工匠优化流程,否则这已是当前技术极限。”
于他而言,粉笔制作毫无技术难度。前世配方以碳酸钙(石灰石)与烧石膏为主,若无石灰石,单用烧石膏亦可,但成品易折。他记得至少三种配方:
其一:碳酸钙四份、烧石膏八份(或六份)、水十份。
这种原料配比制成的粉笔属于常规普通类型。
第二种配方采用:纯石膏粉两份、石膏两份、水二点五份。
如此配比制作的粉笔软硬度最为适宜。
第三种配方为:纯石膏粉两份、石粉一份、滑石粉一份、水二点五份。
该配方生产的粉笔品质极佳。
燕长倾选择第一种方法,先将碳酸钙与烧石膏混合,加水调成稀浆。
随后快速倒入涂有橄榄油或煤油的金属模具孔中,约半小时凝固后脱模晾晒。
若追求更佳效果,可静置三至七天让内部水汽自然挥发。
这样制成的粉笔书写更为顺畅。
整个制作过程十分简便。
除模具对孩童较难获取外,燕长倾认为五岁幼童都能完成其他步骤。
即便如此简单,即便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最多也只能将单支粉笔成本压缩至洪武年间半文钱一支。
当时一文钱约合后世两角钱。
即单支粉笔成本约一角钱。
而后世百支粉笔原料成本可低至一角以内!
百倍差距正是工业化与农业化的鸿沟。
建国初期全民扫盲得以开展,正因粉笔黑板成本低廉。
若如明初文房四宝般昂贵,建国初期的国力难以支撑全民教育。
唯有近乎零成本才能实现大规模普及。
台下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听闻燕长倾说成本可压至百万文制两百万支时。
虽显激动但反应平淡。
在他们心中粉笔已等同免费。
成本再降如同零乘二,并无实质区别。
最多原定粉笔厂人手可再减半?!
解决了笔墨纸砚的问题,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百姓识字的问题。
太子殿下可知道汉字总数大约有多少?燕长倾将目光转向太子朱标,含笑问道。
具体数目难以确定,但估计至少有三四万个吧。朱标稍作沉吟后回答。
这并非信口开河。汉字的准确数量确实难以统计,因为随时都可能出现生僻字。
比如秦朝流行的隶书还算好,有完整的演变传承,新发现的隶书文字基本都能对应翻译成现代楷书。
但战国小篆和西周大篆就麻烦了。这两种文字距今都已两千多年,期间历经朝代更迭、战乱动荡,每次政权更替都会对文化传承造成破坏。
最近的元朝就曾推行蒙汉双语政策,抬高蒙文地位而压制汉文,这对汉字传承造成了冲击。
再往前看,唐末黄巢 对世家大族的打击也是如此。虽然这些世家轻视平民,自诩贵族,但他们确实保存着数百甚至上千年的文化传承。
这些家族珍藏的先人手稿中,往往能找到数百年前的小篆、上千年前的大篆真迹。黄巢对世家的清洗,客观上毁掉了这些珍贵的文字传承。
不过也正是失去了这些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世家大族才最终走向没落。得失之间,实在难以评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