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何曾无人?!”
语声虽淡,却透出铮铮傲骨与凛然自信。
朱元璋、马皇后及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闻言一怔。
朱棣率先探手入屉,抽出一册《农学院一年级上册》,急不可待地展卷细读。
余众亦纷纷取出同册,翻阅目录时,俱是愕然——
从春秋农家“与民并耕”“应天时、顺农事”的源起,
到千百年来农家子弟躬耕陇亩,矢志追寻“禾下乘凉”“天下无饥”的宏愿,
再至种植、林业、畜牧、渔猎、副业五类农事的精要之法……
虽所述尚浅,却已勾勒出农家之学与农耕之道的轮廓。
从目录来看,整体框架已经成型且相当完善!
既然有上册,必然还会有下册。
既然设有一年级,后续自然会有二年级、三年级等更多年级的教材,用于系统传授农家学说、农学知识与文化理念。
如此发展下去,一个完整的农家学派必将形成,随之而来的将是日益壮大的农家学者群体!
假以时日,在天下数十万读书人中,定会涌现出一批专攻农学的读书人!
这将从儒家掌控的舆论阵地中,开辟出属于农家的一片天地!
......
望着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室成员震惊的神情,燕长倾脸上不禁浮现自豪之色。
这半年来,他主要完成两件大事:
其一,主持农学院的建设工程。
其二,编纂农学院专用教材。
第一项工程相对顺利,只需提供设计图纸并明确需求,经验丰富的工匠们自会将其变为现实。
但第二项教材编纂工作却困难重重。
首先,燕长倾前世虽是理科研究生,却非农学专业出身。虽通过耳濡目染掌握不少先进农学理论——诸如农具改良、生产技术革新、水利灌溉优化、良种选育、沤肥制作、种养结合等——但这些知识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简言之,他掌握的农学知识过于阳春白雪,亟待接地气的转化。
其次,尽管他血脉中流淌着农耕民族的天赋,个人也曾种植过土豆、仙人掌或葱蒜等作物,但对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的播种时令、田间管理、收获周期等关键农时全然不知。
说句实在话,若真让他亲自种植水稻,恐怕禾苗都难逃枯死的命运!
倘若有人因推广土豆而被尊为神农再世,却在种植水稻时颗粒无收,这恐怕会成为千古笑谈!
为避免此类荒谬之事,燕长倾召集了大批农业——实则是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庄稼汉。
这些老农或许目不识丁,却将各类作物的时令节气、栽培要领悉数刻进骨血。燕长倾要做的,便是将这些浸透汗水的智慧凝练成册:先分头记录每位老农的独门心得,再比对异同,令他们互相辩难。最终,他将公认的耕作法则与争议处达成共识的部分,化作浅显文字编撰成书。
他亦将前世所知的农学新知倾囊相授:杂交稻培育、堆肥技法、稻鱼共生等理论,皆交由老农们实证。实践中的疑难与 之法,俱被详细收录。半载光阴呕心沥血,方成就此刻朱元璋夫妇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手中的《农学院一年级上册》。
若无数百锦衣卫逐字记录上千老农口述经验,再由燕长倾统摄删削,纵使再耗一年也难成此书。而今他虽未必能亲手栽活一株稻秧,但论及五谷种植之道,已可与耄耋老农侃侃而谈——这半年来日夜编纂农书,那些精要早已烙印脑海。
自然,这身本事终究止步于纸面经纶。
有了这些理论作为基础,至少不用担心日后他以农家圣人的身份出现时,会被别人用一些农作物种植的常识性问题难住,从而揭穿他的农家圣人身份。
朱元璋捧着《农学院一年级上册》,开怀大笑道:
妙啊!
实在是妙!
这就是农家的根基所在!
这就是国家农业的根本!
有了这本书,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必将兴盛!
日后天下的读书人里,必定会有农家学派的一席之地!
说完,朱元璋放下手中的书卷,急切地向燕长倾询问道:
其他学派如法家、医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的典籍呢?
燕先生快拿出来让朕看看!
燕长倾无奈地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疲惫:
这半年来能编撰出这本《农学院一年级上册》已经耗费了我全部精力。
即便是这样,农家的相关着作也不过刚刚搭建起基本框架,完成了开篇部分。
哪还有余力去整理编写其他学派的典籍!
......
听到燕长倾说目前只完成了农家典籍的框架和开篇,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失落,但很快又重振精神。
仅仅半年时间,燕长倾就能为农家典籍构建出如此完善的框架,并编撰出这般精彩的开篇。若是再给他两三年时间,说不定真能凭一己之力完善整个农家的知识体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