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兴奋地说道:
既要公信力极强,又要精通《天人感应之说》,能在儒家压力下驳斥它,这样的人非燕先生莫属!
燕长倾微微挑眉:
后面的条件我勉强符合,但公信力极强这一点,我可不敢当。
尽管他在朱元璋和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心中地位崇高,公信力几乎与朱元璋比肩,但在朝臣、儒生和百姓眼中,他仍是个无名小卒。
朱棣摇头反驳:
现在的燕先生或许声望不足,但等过几日父皇率文武百官来验收亩产二十石的土豆时,戴上面具的燕先生将成为发现并推广土豆的燕圣人
届时,燕先生在天下人心中的公信力,仅次于父皇!
燕圣人出面质疑《天人感应之说》,等土豆推广天下后,百姓得知是带来土豆的燕圣人否定了天人感应,自然会更加坚信其荒谬。
所以,没有人比燕先生更适合这个任务了!
“况且燕先生素来对儒家颇有微词,这岂非天赐良机,狠狠羞辱儒家一番?!”
“与其假手于人,不如由燕先生亲自出手,将儒家的颜面踩在脚下,岂不快哉?!”
朱棣的言语间充满 性。
朱元璋、太子朱标及众皇子闻言,皆露出赞许之色,纷纷将目光投向燕长倾,认为朱棣的提议再合适不过。
燕长倾略感意外,但不得不承认朱棣所言极是。亲自打击儒家的念头确实令他心动。
毕竟被国子监祭酒孔克表逐出国子监一事,他始终耿耿于怀。
他原本的报复并非针对孔克表一人,而是意在颠覆整个儒家体系。
如今既能报复孔克表,又能重创儒家,燕长倾觉得没有理由拒绝。
他颔首对朱棣道:“不知不觉竟被你算计了。不过此事正合我意,届时便由我来破除《天人感应之说》。”
“务必邀请国子监祭酒、孔家家主及天下儒家名流齐聚应天府,在闹市之中当众揭穿《天人感应之说》的荒谬!”
......
敲定计划后,朱元璋与众皇子皆面露喜色。《天人感应之说》与舆论话语权向来是儒家制约皇权的两大手段。
如今即将破除《天人感应之说》,等于暂时斩断儒家一臂,短期内不必再担心儒家借此胁迫天子。
短暂的欣喜过后,朱元璋再度蹙眉,向燕长倾询问道:
那儒家牢牢掌控的舆论主导权,究竟该如何彻底破除?!
即便如今废除了《天人感应论》,但只要儒家仍握着舆论命脉。
他们随时都能炮制出新的《乾坤感应说》,再利用手中舆论利器,对天子施展制衡之术!!!
况且朝廷总不能每逢与儒家争夺民心之时,就向百姓施舍小恩小惠吧?!
倒非朝廷吝于施惠,实是国库难以承受这般频繁的恩赏。
每施惠一次,便要耗去国库岁入的三成至四成!!!
再微薄的,乘以大明六千万子民之数,便成滔天巨浪。
殿前侍立的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闻言,纷纷颔首称是。
诚然,《天感应论》不过是儒家制衡的手段,真正要害在于其掌控的舆论权柄!!!
唯有夺回儒家把持的舆论主导权,方能彻底斩断其制衡之力!!!
否则即便今日废除《天人感应论》,来日儒家仍会另创新说,继续行制衡之事。
闻听朱元璋垂询,燕长倾唇边掠过一丝浅笑,从容道:
前已言明,儒家能长期垄断舆论,根源在于有数十万儒生士子为其喉舌!!!
若要夺回舆论主导权,根本之策须从这百万儒林学子着手!
譬如,若儒门学子减员二三十万,乃至三四十万,诸位以为儒家还能稳握舆论权柄么?!
此言既出,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俱是一怔,望向燕长倾的目光皆露惊色。
【嘶!这燕长倾看似温润如玉,手段竟如此酷烈?!】
【数十万儒生,真当朕能狠心为之?!】
【动辄欲屠戮数十万,燕先生当真配称圣人?!】
【或许圣贤与德行,本就未必相关。】
【前有升米碑刻令人遗臭万年,今又欲血洗儒林,这般手段,未免太过狠辣!】
【昔年秦将白起坑杀降卒数十万,终得恶名。】
【燕先生竟主张削减数十万儒门子弟,莫非不怕青史留骂名?】
【后世史笔如铁,怕是要给燕先生冠上之名!】
【若真依燕先生所言处置儒生,纵有推广土豆活命千万之功,圣人之誉恐难保全!】
【倒也无妨,献策的是燕先生,行善的是燕圣人——青史自会分得清楚。】
......
殿中静默良久,太子朱标蹙眉谏言:
燕先生此策恐欠妥当!
父皇因胡惟庸案已诛五万,天下震动未平。
若再对数十万儒生举起屠刀,大明江山必生动荡!
掌控舆论原为稳固社稷,若因此酿成祸乱,岂非本末倒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