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三年就能补全一个诸子百家的知识传承体系,那么法家、医家、墨家等其他学派,想必也用不了多久就能全部完善。
或许在他朱元璋有生之年,还能重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讲台上的燕长倾似乎看透了朱元璋的心思,直接给他泼了盆冷水:
我并非真正的农家圣人,不可能仅凭一人之力就完整补全农家的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
“最多只能为其确立一个基本框架,勉强构建一套可供传承的思想理论体系与知识文化体系罢了。”
“即便如此,想要初步完成这套传承体系的搭建,至少也需要五年光景。”
“农家学派若想长久延续,还需更多学子不断推陈出新,为其添砖加瓦!”
“要让农学院像儒家四书五经那样,拥有《农学院一年级上册》这样的经典着作!”
“唯有如此,农家才能重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
听闻燕长倾此言,朱元璋脸上难掩失望之色。
马皇后轻轻握住朱元璋的手,目光温柔地给予无声慰藉。
感受着手心的温度,朱元璋重振精神,朗声笑道:
“无妨!农家教育关乎学子前程,更关系国家未来!”
“五年时光,朕还嫌太短!”
“燕先生不必着急,精工细作方为上策!”
“朕虽未必能亲眼得见百家争鸣之景,但相信标儿、樉儿、棡儿、棣儿、橚儿、桢儿、榑儿他们定能替朕见证!”
“届时你们可要来朕灵前,好好说说那百家争鸣的盛况,让朕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
前排的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闻言,纷纷转身劝道:
“父皇定能长命百岁,亲眼目睹百家争鸣!”
“燕先生仅用五年便能构建一个学派的基本框架,若多派些人手相助,想必进度更快。”
“说不定三年,甚至一年就能完善一个学派的理论体系!”
“届时父皇可亲自主持百家争鸣大会,让天下人见证我大明的文华璀璨!”
“四哥说得是,如此盛事怎能少了父皇!”
“父皇必能亲眼见证百家争鸣的辉煌时刻!”
“儿臣愿随父皇共赏这文坛盛景!”
朱元璋与马皇后坐在后排,听着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们暖心的劝慰,眼中流露出欣慰的神色。
讲台上的燕长倾微微颔首,接过话题道:
秦王殿下所言极是。未来五年,我虽会专注于完善农家的思想体系与知识传承,但并非无暇兼顾其他学派。
农家耗费心力,是因精通农事者多为不识字的农户,需派人记录其数十年耕作经验,再逐一整理验证。而其他学派不同——
诸子百家的传人多有学识,能自行编纂心得。我只需拟定框架章程,由他们填充细节,最终审核即可。
因此补全其余学派的速度会快得多。陛下必能亲眼见证大明百家争鸣的盛况。
说罢,他转身在黑板的舆论话语权标题下挥笔疾书:
先破《天人感应》,再倡百家复兴,儒术归常
如此逐步瓦解儒家掌控的舆论权,终结其千年的《降龙学》!
最终使话语权重归朝廷,成为天子权柄的一部分!
笔锋一顿,燕长倾扫视朱元璋夫妇与诸位皇子:除舆论权外,诸位可知还有何等重要权力尚未真正握于天子之手?
殿内骤然寂静。朱元璋眉头紧锁,马皇后目光微凝,朱标兄弟几人亦陷入沉思。
【竟还有遗漏的权力?】
这个念头同时掠过众人心头,可任凭他们如何推敲,也寻不出答案。
片刻之后,燕长倾立于讲台,望着仍在沉思的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轻声提醒道:
先前陛下已彻底废除丞相制度,但丞相之权当真被陛下收回,并始终牢牢掌握在手中了吗?
......
朱元璋听闻此言,眉头紧锁,沉声道:
胡惟庸已被朕诛灭九族,丞相制度亦被彻底废除,如今六部直接向天子奏事!
难道这还不算将丞相之权收归天子之手?
他面露困惑之色。按理说,丞相既已废除,相关官职皆被裁撤,相权理应尽归天子。
燕长倾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看向朱元璋与诸位皇子,含笑问道:
如今朝政奏疏是如何处理的?
朱元璋不假思索道:
天下奏疏汇集六部,六部呈递天子,朕批阅后下发执行。
略作停顿,他又看向朱标等皇子:
不过现今仍由标儿他们监国理政。奏疏虽呈递于朕,实则先经太子等人批阅。
待他们处理完毕,再将结果呈朕过目,最终下发六部。
燕长倾闻言挑眉——这流程似曾相识。
不正是内阁制的雏形吗?只不过此刻的由众皇子担任。
他转而询问朱标等人:
那太子殿下是如何批阅奏疏的?
朱标与众皇子闻言一怔。
处理奏疏,不就是见之即决吗?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