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世人常言恶人终遭天谴,实则是弱者对强权的无奈控诉。孔子冀望塑造凌驾诸侯之上的,以灾异警示无道之君,这便是天人感应思想的由来。
至汉武帝时,形势迥异。秦始皇虽实现疆域一统,然秦祚短暂。汉初郡国并行,百姓只知封国不知汉室,思想尚未统一。
汉武帝为确立思想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之策。天人感应神化君权,既震慑不臣之心,又为皇权提供依据,故儒家独尊,此说遂成显学。
“从历史进程来看,无论是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还是《天人感应之说》的盛行,都具有其时代必然性。”
“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帮助汉武帝实现了思想领域的统一。”
“同时,《天人感应之说》也为大臣提供了借助天象变化规劝君王的依据,促使统治者修正过失,革除弊政,这体现了其积极意义。”
......
讲台下的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们再次露出困惑的神情。
【方才燕先生不是将《天人感应之说》贬得一文不值,彻底否定其理论基础吗?】
【为何此刻又转而肯定其价值?】
【这套学说究竟是利是弊?】
【燕先生的反复让我们无所适从!】
......
察觉到众人疑惑的燕长倾话锋突转:
“然而时至今日,经过千百年传承,疆域与思想的统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换言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强制统一思想的手段已无必要。”
“再者,《天人感应之说》虽初衷良善,”
“但发展到宋代乃至当今,这套学说与儒家掌控的舆论话语权相结合,已蜕变为臣子胁迫君王的《驯龙之术》!”
“最典型的例证便是迫使君王颁布《罪己诏》。”
“尤其在‘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宋代,在文官集团操控舆论制造民意的压力下,君王不得不频繁下诏罪己。”
“仅《旱灾罪己诏》一项,北宋君王颁布三十六道,南宋十三道!”
“《雨灾罪己诏》,北宋十七道,南宋九道!”
“《大风罪己诏》,北宋两道,南宋四道!”
“《雷阵罪己诏》,北宋一道,南宋五道!”
“《雪灾罪己诏》,北宋六道!”
“《 罪己诏》,北宋三道,南宋两道!”
《蝗灾罪己诏》在北宋三代 时期颁布了十三次,南宋时期又追加了三道!
《火灾罪己诏》北宋 颁布六次,南宋 则下达了九道!
先前提及的频繁日食现象,宋朝 同样颁布《日食罪己诏》,北宋十八道,南宋七道!
《扫帚星罪己诏》北宋时期多达二十三道,南宋时期则有七道!
《战乱罪己诏》北宋十三道,南宋二十道!
《内乱罪己诏》北宋三道,南宋五道!
就连阴雨连绵,南宋 都要颁布《久阴罪己诏》!!!
......
两宋合计颁布《罪己诏》竟达二百四十一道!!!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满朝文臣倒是清清白白!!!
宋朝这条真龙,早被儒家群臣驯得服服帖帖!!!
让颁诏就颁诏, 威严还不如一条恶犬令人畏惧!!!
燕长倾讥讽道。
历朝历代,恐怕再找不出像宋朝这般频繁颁布《罪己诏》的王朝。
说句实在话,宋朝 简直把下诏当成了家常便饭。
无论发生何事,先下诏认错总不会错。
宋朝大臣这般逼迫, 被胁迫久了,竟也 习以为常!!!
不过追根溯源,这口锅还得扣在宋太祖赵匡胤头上。
其一,赵匡胤自身武将出身,唯恐他人效仿,定下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武人式微,文人显赫。
其二,太祖勒石三戒中明令: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等于给文人士大夫上了道护身符,为儒家集团崛起铺平道路。
其三,自赵宋与文官集团共治天下起,不仅天子代表天意,文官集团也成了上天的代言人!
既然文官集团也能代表天意, 权威自然大打折扣,君权神授之说不再牢不可破。
决策未必体现天意,说不定文官集团的意志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
正常情况下,即便儒家把持舆论,鼓吹天人感应,也未必能如此轻易成功!
更可能的结果是,在儒家试图降服真龙时,反遭天子这条巨龙临死反噬——要么被彻底吞噬,要么遭受致命重创!
然而宋朝天子竟因畏惧降龙艰难,直接匍匐在地放弃抵抗。更荒谬的是主动伸出脖颈,任凭儒家套上驯龙的枷锁,简直离奇至极!
对宋朝那些庸主而言,只要保留天子虚名与表面尊荣,纵使实权被儒家文臣窃取也无妨。
但这等屈辱,对洪武大帝朱元璋及其壮志凌云的皇子们——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而言,却是绝不能容忍的耻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