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桢那句他们决定陛下能听到什么的言论,对朱元璋产生了强烈冲击。若督察院真能左右天子耳闻,那皇权威严何在?
多疑的 心再度翻涌。作为九五之尊,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权力被他人染指。
【老六说得在理,督察院确实掌握着消息上达的命脉。】
【若御史心存不轨,只报喜不报忧,天子岂不成了睁眼瞎?】
【看来必须在明面上的督察院之外,再设一个暗处的监察机构。】
【明暗相辅,互相制衡,消息互证,方能避免被蒙蔽。】
【锦衣卫的规模看来还得再扩充!】
......
燕长倾示意朱桢落座,仍未置评其答案对错。
还有其他见解吗?
他的目光扫过朱标、朱樉、朱棡等人。众皇子或与朱棣见解雷同,或与朱桢观点相似,皆摇头示意。
见无人应答,燕长倾这才点评道:
燕王与楚王的答案,都对亦都不对。
准确地说,他们的见解都只触及了 的一部分。
望着朱元璋夫妇和皇子们困惑的神情,燕长倾转身在黑板上挥毫泼墨,同时娓娓道来。
燕王殿下提到的曾子 与三人成虎典故中,那些向曾母传话的乡邻,以及诽谤庞葱的朝臣,他们仅仅是在制造舆论。
这些舆论确实影响了曾母和魏王的判断,但这些人并未真正掌握舆论主导权。
督察院御史筛选上报内容的行为,同样称不上掌控舆论话语权。
首先,他们甄别消息的权力并非源于个人能力,而是由其官职赋予。若失去御史之位,这种权力便随之消失。
其次,即便他们压下某些舆论,这些信息也不会凭空消散。被压制的舆论仍在暗中滋长,积蓄着更猛烈的爆发能量。这种行为实属严重的 !
正因如此,燕王与楚王殿下的答案都不准确。
听闻这番解释,朱棣与朱桢露出恍然之色,但新的疑问又涌上心头。
【若依燕先生所言,传谣的百姓、进谗的朝臣和御史确实不算掌握舆论话语权。】
【说我们答错确在情理之中。】
【可为何又说这些答案都包含部分正确性?】
讲台上的燕长倾似有所觉,继续阐述道:
真正的舆论话语权,是凭借个人影响力或公信力,使自身观点获得他人认同的能力!
进而引导大众讨论特定议题,输出预设的观点与态度!
究其本质,舆论话语权即操控舆论的权柄!
谁能操控舆论走向,谁就握有话语权!
在那些典故里,传话者、谗臣和御史都具备不同程度的影响力或公信力。
“因此,他们也能使自己的观点、态度获得部分人的认同,并影响一定范围的舆论。”
“由此可见,他们确实拥有某种程度的舆论主导能力。”
“这正是我认为燕王、楚王所言皆对,都是正确答案组成部分的原因。”
“然而,无论是曾子事件中向曾母传话的乡民,还是构陷庞葱的奸臣,抑或督察院的御史——”
“他们掌握的舆论影响力都微不足道!”
“这些有限的舆论控制力,少则影响一二人,多不过百余人。”
“这便是他们舆论掌控力的极限!”
“如此浅薄脆弱的舆论主导权——”
“只需出现更具公信力的人物,便能轻易将其瓦解!”
“故而这种程度的舆论控制,实难称得上真正掌握话语权。”
“唯有当个人观点能引发千万人讨论并认同——”
“甚至能引导大众表达特定立场时,方算真正掌控舆论话语权!”
“换言之,何人何团体能使万众景从——”
“何人便真正执掌了舆论权柄!”
燕长倾话音方落,粉笔也在黑板上写下最后一道痕迹。
这番阐释令朱元璋夫妇、太子朱标及诸皇子朱樉、朱棡、朱棣等人对舆论话语权的要义豁然开朗。
【原来舆论话语权即操控舆论之力!】
【朕竟未握此权?!】
朱元璋拧眉想起文人士子掀起的汹涌舆情。
他能驾驭这般浪潮么?
显然不能!
若可掌控,又何须专程请教燕长倾。
既然无力驾驭,便意味着他并未真正掌握舆论话语权!
那么,这份权力究竟在谁手中?
思及此处,朱元璋双目微阖,面色渐沉。
【按燕倾所言:舆论话语权即凭借影响力使众人认同己见......】
【如此说来,影响力与公信力愈强之人,其掌握的舆论话语权便愈盛?】
【因影响力与公信力之强弱,常与权柄地位息息相关。】
【寻常而言,权柄愈重、地位愈尊,其影响力与公信力自然愈强。】
【当今天下,何 柄能凌驾于父皇之上?】
【何人地位能超越父皇?】
【谁的影响力与公信力又能胜过父皇?】
【想必世间无此等人物,若有,这天子之位便轮不到父皇来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