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陛下期待的,却是怎样的官员?要他们安贫乐道,杜绝享乐应酬,一心为国为民,甚至赴汤蹈火......这般人物,唯有周公、诸葛武侯这等千古贤相方能企及!
自古以来,像周公、诸葛亮这样的贤臣良相,在史册中能找出几个?!
陛下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普通官员,难道不觉得过于严苛了吗?!
燕长倾认为,朱元璋对官员的期望实在太高了。
在朱元璋心中,唯有生活简朴、杜绝奢靡、不尚虚荣、少赴宴饮、杜绝人情往来,一心为国为民,甚至甘愿为国捐躯的官员,才称得上好官。
这样的官员好不好?
当然好!
简直好得无可挑剔!
但纵观千年历史,这样的官员能有几人?
即便只看大明276年的历史,真正符合朱元璋标准的,恐怕也只有于谦、海瑞、王阳明等寥寥数人。
十个指头都数得过来,甚至五个指头就够。
为何于谦、海瑞等人能名垂青史?
最直白的原因,正是能做到这些的大臣太少!
若所有官员都能清廉自守、克己奉公、舍生忘死......
那于谦等人也就不会如此特殊,更不会被载入史册了。
正因常人难以企及,才需要将这些典范写入史书。
以此激励后人效仿,培养更多治国安邦的贤臣。
对待普通官员,理应采用常人可及的标准。
而非用圣人的尺度来衡量。
毕竟绝大多数官员,终究只是凡人!
他们为官,不求如周公、诸葛亮般名垂千古。
所求不过改善生计,让家人宗族过得更好。
若能再为百姓做些实事,赢得爱戴,便已心满意足。
这就是他们对仕途最朴实的期许。
如同周公、孔明那般功业实在太过崇高,他们虽在梦中偶有向往,却也不敢妄想真能建立那般伟绩。
毕竟各人有多少能耐,心中终究是明白几分的。
故而寻常官员若能恪尽职守,真心实意为国为民,不贪财枉法,不徇私舞弊,便已堪称良吏了。
......
如此说来,咱非得给官员们大幅提升俸禄,才能避免你说的那第二类、第三类官员因种种缘由沦为 污吏?!
朱元璋仍板着脸盯着燕长倾闷声道。
虽对提 员俸禄一事仍感不快,但听完燕长倾的解释,他也明白确实该调整俸禄了。
提俸非为高薪养廉,更非纵容 ,而是让那些本不愿贪墨却因俸薄难以养家的官员,能堂堂正正立于朝堂。
同时也可分化拉拢那些被迫 的官员,使其免于堕落。
燕长倾含笑道:
大明官员俸禄确需提高,却不能简单直接地加俸。
若陛下直接加俸,官员们或会一时感恩,但时日一久,必视高俸为理所当然。
届时虽能减少 ,但加俸之效仅止于此,岂非太过可惜?
听出燕长倾话中深意,朱元璋顿时兴致盎然。
他素来抵触给官员加俸,但若燕长倾有既能折腾官员又利国利民的法子,他自然乐见其成。
当即追问道:
确实可惜,燕倾有何妙策能为咱挽回这损失?
“俸禄必须物有所值!”
朱元璋话音刚落,燕长倾嘴角便扬起愉悦的弧度。
前世被各路内卷高手折磨得苦不堪言,如今总算能让人尝尝被迫内卷的滋味了。
他当即向朱元璋进言:
“臣提议采用基础俸禄+绩效奖励+考核评定的复合薪俸制度!”
朱元璋眉梢微动,轻声重复:
“基础俸禄?”
太子朱标眼中闪过思索:
“绩效奖励?”
燕王朱棣垂眸低语:
“考核评定?”
朱樉、朱棡、朱橚等皇子也不约而同地咀嚼着这个新词:
“复合薪俸制度?”
燕长倾颔首解释:
“正是如此。基础俸禄即现行官员俸禄标准。”
“这部分是固定收入,无论政绩优劣,数额恒定不变。”
“若官员生活简朴,杜绝奢靡攀比,减少应酬往来,足以维持家计。”
“但仅止于此。”
“若要提升生活品质,则需争取绩效奖励。”
“譬如朝廷拨款十万两,用于五年内推广土豆种植。”
“一年内达成目标的官员可获万两奖赏。”
“两年内完成者得千两。”
“三年达标者获百两。”
“依此类推,先达先得,直至奖金分配完毕。”
“此即绩效奖励。”
“朝廷政务繁多,可根据事务轻重缓急,设置不同额度的奖励机制。”
“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如此方能激励百官勤政。”
“如此一来,官员们凭借真才实干,通过正当的政绩比拼,自然能获得更多光明正大的收益!”
“到那时,官员们想礼尚往来便堂堂正正地往来,盼家境殷实也能如愿以偿。”
“只要他们勤勉落实朝廷的惠民政策,百姓日久必见其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