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为奖赏或真心,但凡其行利民,百姓自会拥戴。”
“钱财足以安身立命,美誉足以光耀门楣——二者皆可兼得!”
“这般安排,试问几人能拒?”
“至于奖赏财源,正取自陛下原拟增发的全体官员俸禄。”
“换言之,将普涨的俸禄转为绩效——唯有实绩方可兑换。”
话音未落,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皆瞳孔震动。
【好个移花接木!将必得的俸禄变作争抢的奖赏?!】
【此计既毒且妙,深得朕心!】
【底俸加绩效双管齐下,百官岂不争先恐后效命?】
【毕竟 者九死一生,而绩效所得名正言顺。】
【纵无奖赏,政事本属分内。如今同样差事,却能博取厚利,谁人不动心?】
【先达标的先得赏,届时同僚反成劲敌。】
【奖赏终有定额,落后者只得微薄底俸,莫说体面,温饱尚且艰难。】
【届时同僚们风光赴宴、礼尚往来,领了朝廷赏银美酒佳肴好不快活。】
【自家却只能粗茶淡饭,妻儿老小眼巴巴望着,这般光景哪个大明官员受得了?!】
【到那时,纵使他们不愿为朝廷效力,也不得不拼尽全力完成差事,就为挣那份赏银!】
【可这赏银岂是好拿的?须得比同僚干得更漂亮才成。】
【偏偏满朝文武谁不盯着这块肥肉?】
【嘶——若满朝官员个个争着比同僚强,这大明该是怎样一番景象?简直不敢想!】
【妙啊!燕先生这驭人之术当真绝妙!】
......
周王朱橚忽地皱眉问道:若总有官员拿不到赏银,单靠俸禄养不活家小...
这些人即便不想贪,为了一家老小岂非还得伸手?难道就无路可走?
燕长倾闻言挑眉:饶他们不革职问罪已是开恩,何谈挽救?
其一,朝廷每年发赏少则数十次,多则上百回。
其二,每次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官员能领赏。算下来全年赏银名额少说上千,多则过万!
以大明两万文官、五万胥吏计...
“也就是说,这七万文官胥吏,要争夺一个七分之一到七十分之一的奖励机会。”
“简单来说,只要他们能在处理朝廷事务时,表现得比七到七十人更出色,就有机会获得奖励!”
“区区七到七十人的竞争,连百里挑一都算不上,这很难吗?”
“如果连这点竞争都应付不了,还有什么脸面拿朝廷的奖励?”
朱元璋听完燕长倾的话,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确实,他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提 员待遇,如果官员们连百里挑一的水平都达不到,这钱他还真不想给!
他甚至觉得百里挑一的标准太低了,恨不得把门槛提高到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燕长倾转向周王朱橚,接着说道:
“而且,只要他们拿到一次奖励,最少相当于从九品官员一年的俸禄,最多甚至抵得上正一品官员的年俸!”
“这样的奖励,难道还不够丰厚吗?”
“至少能让他们改善家境,让全家过上富足的生活,不至于连人情往来都要精打细算。”
“如果这样还有人 ,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该杀就杀,该办就办。”
“如果连一次奖励都拿不到,先不说能力如何,至少说明他们的水平在这七万官员中属于垫底的!”
“这种能力平庸、拖后腿的官员,不革职还等什么?”
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纷纷点头赞同。
的确,奖励机会给了这么多,难度也不算太高。
只要肯努力,总有机会拿到奖励。
如果这样都做不到,那只能说明能力确实不行,根本不配继续留在官场!
见众人赞同,燕长倾满意地继续说道:
为了提升大明官员的办事效率,使国家政务得以高效运转,确保朝廷政令通达四方。
太子朱标饶有兴趣地追问:这绩效考核与末位淘汰究竟是何意?
燕长倾从容解释道:这与吏部现行的京察、大计制度颇为相似。
听闻此言,朱元璋、马皇后及诸位皇子朱樉、朱棡、朱棣等人顿时了然于心。洪武年间已有京察、大计之制,分别考核京官与外官。起初定为三年一考,后改为十年一考。
京察以、评定官员。即操守(廉、平、贪)、政务(勤、平、怠)、才能(长、平、短)、年龄(青、中、老)。考核优异者可获晋升优先权。则针对 、昏庸、怠政等行为,分别予以革职、降级或致仕处置。
此制本为激励官员勤政,却因涉及奖惩而滋生徇私舞弊之风。至明朝中后期,京察已流于形式,难收实效。
现行三年一考的京察过于宽松,未能真正发挥考核作用。燕长倾继续道,当为各级官吏设立明确期限,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譬如六部与都察院可将政务分门别类,设立三本账簿:一本留存衙门,一本送交六科,一本呈递陛下。
六部与都察院需按月核对账簿记录,逐项核查。
每完成一项公务即作登记,对办事效率最高、表现最优者给予相应奖励。
若未能按时完成,则须如实上报,否则按律惩处。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