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长倾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蒙元采用纸币的缘由。
(朱元璋内心震动:他怎会知晓花剌子模守将杀害蒙元使节的具体年份?连南宋年号都如此准确!《屠龙技》不是上古圣贤所着吗?)
望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朱元璋目光中再次浮现困惑。他注意到燕长倾对某些历史细节的掌握精确得惊人,而这些事件——比如方才提及的讹答剌事件——自己竟闻所未闻。这也与大明尚未系统编修元史有关,毕竟北元政权仍在漠北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因此编纂元朝史书,为蒙元盖棺定论,便显得不太实际。
在此情形下,明朝臣民对蒙元旧事,除少数专研蒙元历史的学者外,大多知之甚少。
......
【跨越万万里之遥的跨国商路,该是何等辽阔?!】
【如此遥远的运距,货物抵达后还能有利可图吗?!】
听闻燕长倾所言,太子朱标不禁惊叹,这横跨万里的商路光是想像就令人震撼。
更令朱标好奇的是,若这般长途贸易仍能获利,那这条商路的利润该是何等惊人。
毕竟货物运输距离愈远,成本便愈高。
动辄万里的路程,人马粮草的耗费,简直难以估量。
因此朱标十分怀疑这等贸易能否盈利。
......
【万里之遥?!】
【花剌子模商业帝国?!】
【大明之外,除北元外竟还有可称帝国的存在?!】
朱棣眼中精光闪动,他听闻在大明疆域之外,除北元残余势力外,似乎另有强盛帝国。
这令他兴致盎然,欲与之一较高下。
当然朱棣也明白,眼下自己尚不具备这等资格,至少需先平定北元残部。
届时,他倒要看看这些异国帝国究竟如何,可否与大明争锋?!
......
燕长倾回首环视,见朱元璋、马皇后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或惊诧、或好奇、或震撼地望着他,神色依旧平静。
若是以往的他,对这些史实也不过略知一二。
毕竟他前世攻读理科,非文科出身。
但自决心弃理从文后,他便刻意搜集研读史籍。
加之前世能攻读至研究生,本就证明其治学天赋。
故潜心钻研之下,精通诸史对他而言并非难事。
......
朱元璋、马皇后与太子朱标及诸皇子朱樉、朱棡、朱棣等人初步了解蒙元推行纸币的缘由后,燕长倾执笔板书,继续剖析道:
蒙古宝钞的存续历经稳定、混乱、崩坏三阶段。
自蒙古南征至忽必烈执政前期,纸币体系运转平稳。彼时中统元宝交钞币值稳固,百贯纸钞可兑等值金银铜钱,民间物价未见波动。
究其根本,元初统治者深谙金末恶性通胀之祸,故施政审慎:严控发行总量、设立金银平准库、完善旧钞回收机制,更以严刑峻法打击 ,多方维系中统钞信誉。
燕长倾目光掠过朱元璋案前,见其未察史鉴,眼底闪过一丝讥诮。朱元璋似有所感,蹙眉暗忖这讲官今日颇多含沙射影。
至忽必烈晚年迄元顺帝改制前,宝钞体系渐趋崩坏。燕长倾笔锋陡转,蒙元早年倚仗征战掠夺缓解财政,然扩张停滞後,中统钞滥发致币值暴跌,通胀初现。
至元二十四年,朝廷首度推行钞法改革,颁《至元宝钞通行条画》:新发至元钞与中统钞按1:5兑价并行流通,规定银1两折至元钞2贯,严禁民间金银私贸。然军费赏赐未减,财政窟窿反噬新政,终至......
1292年,朝廷岁入仅二百九十七万锭,十月间支出竟达三百六十三万锭,亏空六十六万锭之巨。
按每锭折银五十两计,国库亏空竟至三千三百余万两白银。
此番币制革新非但未能纾解国用,反令钱法愈坏,物价腾涌。及至成宗践祚,挪用各地平准库钞本以行赏赉,市价益发不可收拾。
至1303年,物价较国初已暴涨十倍。待武宗以兵威登极,厚赐蒙古勋贵,财政窟窿愈加深重。朝廷愈发仰仗滥发宝钞填补亏空,纸钞贬值之势遂如江河日下。
1309年发行至大银钞,规定新钞一两抵旧钞五贯,实则令中统钞再贬八成,其值仅存开国时的百分之四。可见当时通胀之酷烈。
此番币制更迭非但未能稳定物价,反令朝廷威信与纸钞信用俱损。阶下朱元璋夫妇并诸皇子朱标、朱棣等闻言,俱露骇然之色。
【钞值暴跌至此,与废纸何异?】
【一贯旧钞竟只抵得数十文钱?】
【诸钞并行,价值参差,民间岂非大乱?】
【奸佞之辈必借此渔利!】
燕长倾见众人惊诧,续道:顺帝虽暂稳朝局,然钞法崩坏已不可收拾。1346年时,金一两值钞三百贯,银一两亦需三十贯。
至正十年(1350年),中统钞大幅贬值,一两黄金可兑换五百贯。
为缓解财政压力,元顺帝于同年发行至正交钞,这是元朝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货币改革。至正交钞与至元钞并行流通,一贯至正交钞折合两贯至元钞,同时恢复铜钱作为辅币。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