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元朝纸币制度已彻底崩溃,通货膨胀完全失控。至正交钞的发行纯粹是为了填补朝廷日益增长的财政需求。
至正十二年(1352年)和至正十三年,至正钞发行量累计达一千九百五十万锭(按中统钞计算)。至正十五年,发行量飙升至六千万锭,创下历史新高。当时记载称:“至正钞每日印造,不可数计,人视之若弊楮。”
铜钱的重新流通使百姓有了替代选择,导致朝廷信用彻底崩塌,纸币失去货币职能。虽然元廷多次推行货币改革,但缺乏配套财政措施,仅通过“换钞”将矛盾转嫁给百姓。
三次变钞不仅未能稳定经济,反而进一步推高物价,加剧通胀,最终引发大规模民变。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韩林儿、徐寿辉等红巾军领袖在颍州、徐州及湖广起事。随后,郭子兴、陛下、张士诚、陈友谅等人相继割据。
在连锁反应下,元朝最终被陛下及其他义军 。若元朝未推行纸币制度,即便衰亡,也不至于不足百年便覆灭。然而,纸币制度使朝廷能通过超发货币迅速榨取民间财富,短短数十年便耗尽百姓积蓄。
当民不聊生时,百姓唯有揭竿而起。
燕长倾放下炭笔,望向朱元璋、马皇后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平静总结道。
殿内众人,从朱元璋、马皇后,到太子朱标及诸位皇子朱樉、朱棡、朱棣等人,无不被燕长倾身后左侧木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所震撼。
左侧的树状时间轴清晰展现了元朝宝钞制度的来龙去脉:
这幅脉络分明的图表,让人对元朝近百年的货币政策一目了然。若非对元朝宝钞制度有深入研究,绝不可能绘制出如此详尽的图解。
燕长倾特意留出时间,让朱元璋一家消化这些信息。片刻后,他执起炭笔转向右侧木板,平静道:诸位既已了解元朝宝钞始末,现在让我们对比元明两朝的宝钞制度。
不等朱元璋回应,他便开始逐条分析:
首先是发行经验。
元朝在统一全国前已有局部试行经验,更亲眼见证过金朝宝钞滥发导致的恶果。
因此元初推行时,既吸取了前朝教训,又具备实际操作经验。
反观大明——
立国前毫无发钞经验。
现行制度更未汲取元朝教训。
朱元璋面色阴沉,总觉得这番话字字戳心,却又挑不出毛病。
“第二点,关键在于控制宝钞的发行量。”
“元朝初期,大元宝钞的价值始终维持稳定。”
“在这二十年间,朝廷从未滥发宝钞。”
“一百文宝钞始终能兑换等值的金银铜钱,民间未见物价飞涨。”
“再看大明!”
“自洪武八年发行宝钞至今,仅过三年。”
“如今百文宝钞已贬至八十五文,市面已现通胀苗头。”
“更可虑的是,宝钞提举司至今仍在日夜赶印新钞!”
殿下的朱元璋听得咬牙切齿,他分明听出燕长倾字字句句都在暗指自己。
燕长倾全然不顾朱元璋铁青的面色,继续侃侃而谈:
“第三要义,在于稳定宝钞价值。”
“宝钞本是依托朝廷信誉的纸币。”
“但仅凭朝廷威信,终有耗尽之时。”
“欲使宝钞长存,必须以真金白银为后盾。”
“元朝设立金银平准库,百姓可随时兑现实物钱币。”
“征税时亦以宝钞为主,收放之间维系信用。”
“如此双管齐下,既巩固朝廷威信,又确保宝钞流通。”
“反观大明!”
说到此处,燕长倾蓦然转身,锐利目光直刺朱元璋,眼中鄙夷毫不掩饰。
“可知大明宝钞制度最大弊病何在?”
朱元璋面沉如水,缄默不语。
马皇后欲言又止。
朱标等皇子屏息凝神,如临大敌。
“大明的致命伤,在于只收不发!”
燕长倾手中的炭笔随着话音重重戳在宣纸下方的木板上。
朝廷用大明通行宝钞发放俸禄军饷,又用宝钞征购民间物资金银。
可等到征收赋税时,上至朝堂下至胥吏,却只收粮布金银。
要么象征性收点新钞,要么干脆拒收宝钞。
更不许百姓用宝钞兑换等值的金银铜钱!
燕长倾目光扫过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及诸位皇子,嘴角挂着讥诮的冷笑。他抖开一张宝钞嘲讽道:
这可是天子朝廷以公信力担保发行的宝钞啊!
结果朝廷自己都不认这纸钞!
收税交易时竟拒收天子亲发的宝钞!
这算什么?
就是 的巧取豪夺!
就是欺诈骗取民财!
燕长倾的怒斥在殿内回荡。朱元璋脸色阴晴不定,眼中怒火与愧色交织。马皇后震惊地睁大凤眼,太子与诸皇子皆哑口无言。
堂堂天子百官,用废纸骗走百姓毕生积蓄!
这就是你们的治国之道?
燕长倾将宝钞掷向半空,狠狠啐了一口。这践踏皇权的举动竟无人斥责,众人默然看着宝钞飘落尘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