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萧承煜和苏清砚在秘密据点中仔细研读着从张景明处获取的私账。烛火摇曳,映照着两人凝重的面容。
这些账目足以证明张景明贪墨公款,萧承煜手指轻点账本,但要扳倒李崇义,仅凭这些还不够。
苏清砚若有所思:我们需要让更多人知道李崇义的罪行,在朝堂和民间形成舆论压力。
正是此理。萧承煜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但直接公开这些证据太过冒险。
苏清砚微微一笑:我有个主意。城南聚仙楼的说书人王老,与家父有旧。此人能言善道,在民间颇有影响力。
三日后,聚仙楼内座无虚席。
王老一拍惊堂木,朗声道:今日老朽要说一段贪官记!话说前朝有位权倾朝野的大臣,表面清廉,实则...
故事中那位前朝大臣的所作所为,与李崇义如出一辙。台下听众听得义愤填膺,有人愤然拍案:这等贪官,该杀!
与此同时,京城各处茶馆酒肆,类似的前朝故事悄然流传。百姓们虽不知故事原型是谁,但都对故事中的贪官深恶痛绝。
这日清晨,苏清砚扮作卖花女,在街市上轻声哼唱:
金玉其外败絮中,贪得无厌害百姓。
朝堂之上装清正,背地勾结北狄人...
曲调婉转,歌词却字字诛心。不多时,这首小调便在街头巷尾传唱开来。
李府内,李崇义拍案大怒:查!给我查清楚这些流言从何而来!
亲信战战兢兢:大人,这些故事和歌谣都没指名道姓,我们若大张旗鼓地查,反而...
废物!李崇义一脚踹翻案几,去找张景明,让他想办法!
而此时,萧承煜正与太子在密室商议。
殿下,这是臣整理的证据摘要。萧承煜呈上一份文书,请殿下在适当场合,不经意地透露给几位御史。
太子会意:孤明白。御史们最恨贪腐,一旦得知线索,定会追查到底。
次日朝会上,一位御史出列:臣有本奏。近日民间多有传言,指朝中有人贪墨赈灾款项,臣请彻查。
李崇义脸色微变,却强作镇定:无稽之谈!御史大人莫要听信市井谣言。
皇帝沉吟片刻:既有人举报,查一查也无妨。着刑部会同大理寺调查此事。
退朝后,李崇义匆匆回府,召来心腹:立刻销毁所有账册!还有,派人盯紧萧承煜和苏清砚!
夜幕降临,苏清砚在茶寮后院与几位书生模样的人密谈。
诸位才子,苏清砚取出几页文稿,这是几首讽喻诗,还请诸位帮忙传抄。
为首的书生郑重点头:苏娘子放心。我们虽是一介书生,也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几日后,京城各处出现了匿名揭帖,上面抄录着那些讽喻诗。诗句含蓄却犀利,暗指权臣祸国。读书人争相传阅,议论纷纷。
李崇义得知后勃然大怒:查!凡是传播这些诗文的,一律抓起来!
这一命令却适得其反。抓捕读书人的行为激起了更大反弹,太学生们联名上书,要求停止迫害士子。
局势对李崇义越来越不利。这日,他在府中焦躁踱步,忽然一名侍卫慌张来报:大人,不好了!有人在贡院外墙贴满了揭帖,上面...上面写着大人的罪状!
李崇义脸色煞白:快!派人去撕下来!
但为时已晚。贡院乃天下士子聚集之地,揭帖内容迅速传遍京城。这一次,不再是影射,而是直指李崇义勾结北狄、贪墨军饷的详细罪证。
朝堂上,多位大臣联名弹劾李崇义。皇帝震怒,下令将李崇义暂时软禁在府,等候调查。
萧承煜和苏清砚站在茶楼雅间,望着街上议论纷纷的百姓。
舆论已成,萧承煜低声道,接下来就看太子的了。
苏清砚点头:但李崇义党羽众多,我们仍需小心。
果然,当夜就有黑衣人潜入他们的秘密据点,幸好他们早有准备,已转移至新的藏身处。
新据点内,赵统领匆匆来报:将军,夫人,刚收到消息,李崇义派心腹去见了北狄使者!
萧承煜眼神一凛:他想做什么?
似乎是要北狄使者制造边境事端,转移朝堂注意力。
苏清砚沉思片刻:我们得阻止他。既然舆论已经站在我们这边,不如再加一把火。
次日,一则更惊人的消息在京城炸开——李崇义私通北狄,意图卖国!
这一次,连市井小贩都在议论:听说了吗?那李大人竟是北狄的奸细!
怪不得总是主张和谈,原来包藏祸心!
舆论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百姓聚集在李府外怒骂,朝中大臣纷纷与李崇义划清界限。
皇帝终于下旨:将李崇义革职查办,家产抄没。
当禁军闯入李府时,李崇义面如死灰,喃喃道:怎么会这样...怎么会...
而在城郊一处隐蔽院落,萧承煜和苏清砚举杯相庆。
这一仗,我们赢了。萧承煜眼中闪着胜利的光芒。
苏清砚却轻叹:只是第一步。李崇义虽倒,但他的党羽还在,北狄的威胁也未除。
萧承煜握住她的手:放心,有我在。
夜色中,两人相视而笑。他们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喜欢藏锋引玉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藏锋引玉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