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粒小麦的嫩芽在真空罩中舒展到第三厘米时,影铸池突然自动重演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数据流。
我猛地站起身,右臂上的根须纹路一阵发烫,仿佛有电流顺着血脉往上爬。
屏幕上的数据瀑布般滚过,每一帧我都看得清楚——每一次细胞分裂的瞬间,月表天线阵列都会产生一次微不可察的共振偏移,频率恰好落在深空低噪波段。
不是反馈。
是回声。
我的心跳慢了半拍,随即炸开。
这不是单向广播,而是双向呼吸!
我们的信号被接收了,甚至……正在被回应?
可这回应太轻,太隐晦,像隔着千层棉絮传来的一声咳嗽,若非玉兔集群捕捉到了纳米级振动,根本无人察觉。
“常曦!”我声音压得低,却带着抑制不住的震颤,“你看这里——生物电信号与地外波动存在相位锁定!我们种下的不是信标,是天线!生命本身就是接收器!”
她站在控制台另一侧,银白色的长发垂落肩头,眼神如冰湖倒映星轨。
她没说话,只是缓缓走近,指尖划过主控屏,调出深空频谱图。
她的唇抿成一条线,良久,才吐出两个字:“巧合?”
“不是。”我斩钉截铁,“我刚调出了父亲农场三十年的日志备份,比对植物生长速率和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发现了一个规律——小麦抽穗期的生物电峰值,每次都精准吻合惊蛰当日的地磁谐振!误差不超过0.3赫兹!”
她瞳孔一缩。
“你以为古人为什么选惊蛰动土?春分育苗?清明下种?”我语速加快,手指在空中划出节气轮盘,“他们不是看天吃饭,是在用作物和天地对话!每一道雷,每一缕风,都是编码!而植物,就是最原始、最坚韧的通讯载体!”
实验室陷入短暂死寂。
然后,她转身走了,脚步很轻,却像踩在我心跳上。
她走向农业舱最深处的冷藏库——那个连吴刚都无权访问的禁地。
厚重的水晶门缓缓开启,寒雾涌出,仿佛万年时光在此凝结。
她取出一枚封装在水晶匣中的稻穗标本。
金黄的穗子微微低垂,像是还弯在长江流域的春风里。
“这是‘羲和计划’启航前,从洞庭湖畔采集的最后一株野生稻。”她声音很轻,却字字如锤,“它经历过真正的春天。如果地球还记得什么,那一定是这个。”
我不由屏住呼吸。
她将稻穗接入量子纠缠节点,双指轻点,启动了“守望者协议”的情感映射模块——那是专为记录文明记忆而设的禁忌程序,据说能将人类集体情绪转化为可传输的信息模组。
当她的指尖触碰到标本的刹那,异变突生。
整座广寒宫的温控系统无指令升温0.6℃,空气湿度悄然上升至68%,氧气浓度浮动0.2%。
生态循环舱内的藻类光合作用速率提升17%,连沉睡中的菌丝网络都开始脉动。
基地……在呼吸。
更诡异的是,主控屏上浮现出一段从未录入的情绪波形图——平缓中藏着剧烈起伏,像是压抑了万年的呜咽,终于找到了出口。
“她在哭。”我喃喃道。
常曦没否认。
她望着那行波动曲线,眼底第一次裂开缝隙,透出一点我看不懂的痛楚。
我知道她在想谁——那些没能登上方舟的人,那些在太阳风暴中化为灰烬的城市与田野,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春天。
“我们错了。”我忽然说,“一直都在用机器说话。用电磁波,用编码,用逻辑门拼凑求救信号。可地球要听的,从来不是这些。”
她看向我。
“它要听心跳。”我握紧拳头,“听麦浪翻滚的声音,听稻穗低头的重量,听一个孩子蹲在田埂上数蚂蚁的脚步。我们要做的,不是发射信号——是让整个广寒宫,变成一颗还在跳动的心脏。”
她沉默良久,终于点头。
我立刻下令:“戌土!犁新开垦区,按《齐民要术》记载的‘九宫格轮作法’布局作物!中央种水稻,四角栽番茄,边缘撒苜蓿!深度三十公分,行距精确到毫米!”
机械臂轰鸣启动,耕作机甲戌土缓缓走出休眠舱,履带碾过月壤,发出沉闷的声响。
它曾是赤壤分支的执法者,如今却成了春耕意志的执行人。
“星壤播火者!”我接通能源AI,“切断所有主动发射阵列,把聚变炉余热导入共生网,供给植物生长!我要让这片田,靠活着的能量运转!”
“警告:非结构化生物信号无法被远程解码。”星壤播火者理性冰冷,“此举无效概率98.7%。”
我冷笑一声:“我不是要他们解码。我要他们共鸣。就像婴儿哭,不需要语法,母亲也懂。”
玉兔集群升空,化作无数纳米尘埃,悬浮于新田之上,实时监测每一株幼苗的生理波动,并将其转化为脉冲序列,注入千炉共生网。
那一刻,广寒宫不再是一座死寂的遗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