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7月5日,黎明前,德属加罗林群岛,代号“鹰巢”的前进空军基地。
热带岛屿的潮湿空气中弥漫着航空燃油的特殊气味。巨大的轰鸣声骤然响起,粗暴地撕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四架体型庞大、线条硬朗得如同飞行堡垒的钢铁巨鸟,在跑道两侧昏暗的引导灯照射下,如同蛰伏的巨兽缓缓苏醒。
它们是帝国航空工业力量的骄傲,世界天空的霸主,帝国最新锐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天鸢”。
其修长的机翼、机身、鸡腿和四台大功率星形发动机,以及封闭式的玻璃机头,无不彰显着超越时代的设计理念。
地勤人员如同忙碌的工蚁,进行着最后的检查,今夜,这些“天鸢”携带的不是常规的高爆弹。
而是专门用于摧毁坚固工事和港口设施的500公斤级半穿甲高爆弹,以及用于在广阔区域制造毁灭性火灾的燃烧集束炸弹。
每一枚炸弹的挂载都经过精心计算,以确保最大毁伤效果。
飞行编队指挥官,卢卡斯·霍夫曼少校,站在长机的舷梯旁,最后一次审视着他的机组。
他的飞行皮衣领口敞开着,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只有眼中闪烁着使命必达的坚毅。
“先生们,”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位队员耳中。
“我们即将执行一项前无古人的任务。目标,日本九州,距离,远超我们以往的任何一次训练,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轰炸,这是帝国意志的延伸,是对敌人疯狂行径的直接回应,记住你们的职责,信任你们的伙伴,信任你们身下的飞机。”
“为了帝国,长官!”投弹手,年轻的汉斯·迈尔中尉挺直了胸膛,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紧张。
“为了帝国,小伙子们,给我们的敌人送上一场盛大的烧烤宴会!”霍夫曼重复了一句并说出了一句带有幽默的话,用力拍了拍迈尔的肩膀,转身登上了飞机。
座舱内,各种仪表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幽光。霍夫曼戴上耳机,里面传来塔台清晰的指令:“‘雷神’编队,可以按计划起飞,祝好运。”
“收到,‘雷神’一号开始滑跑。”
四架“天鸢”依次启动引擎,更加巨大的轰鸣声汇聚成震撼人心的咆哮。
它们缓缓滑入跑道,加速,机轮脱离跑道,庞大的机体挣扎着、最终稳健地抬起了头,冲入了繁星点点的热带夜空。
地面迅速变小,“鹰巢”基地的灯光如同散落的珍珠,很快便消失在身后的黑暗之中。
“保持队形,检查所有系统。我们即将进入无可靠地面导航参照区。”霍夫曼沉稳的声音通过机内通讯系统传到每一架“天鸢”。
编队在空中调整好密集的巡航队形,如同四只坚定的信天翁,朝着东北方向,义无反顾地扑向未知的挑战和敌人的心脏地带。
下方是墨蓝色、深不见底的广袤太平洋,除了引擎单调而持续的轰鸣,四周是一片死寂的空旷。
领航员紧盯着仪表盘上的陀螺罗盘和信号微弱的无线电定向仪,不时透过观测窗,借助六分仪测量星辰方位,以确保航线准确,这是一次对装备和人员极限的双重考验。
同一时间,太平洋深处,不同海域。
在“天鸢”编队飞越的浩瀚海面之下,另一场无声的猎杀早已展开。数艘德国远洋潜艇,如U-151、UB-ll、UB-lll,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深海恶狼,在预定的猎杀区静静地潜航。
它们的任务更加直接、更加艰难残酷——绞杀。
根据情报部门破译的日军密码和“海鸥”侦察机提供的报告,这些钢铁鲨鱼埋伏在日本通往东南亚资源区的关键航线上,耐心地、极具忍耐力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在U-151的指挥塔内,艇长冯·阿尼姆海军少校刚刚轮换下来休息,他靠在狭窄的床铺上,耳边是潜艇内部各种设备运转的轻微嗡鸣和海水摩擦艇壳的声音。
他回忆起几周前击沉“扶桑丸”的那一幕,内心并无太多波澜,只有职业性的冷静,他知道,每一艘被送入海底的日本货轮,都在加速那个岛国战争机器的停摆。
“艇长,声纳接触!疑似多艘大型船只,方位2-7-0,距离约一万米。”声纳兵的声音通过传声管传来,打破了艇内的宁静。
冯·阿尼姆立刻翻身坐起,所有的疲惫瞬间消失。他快步走到潜望镜操作位,“升起潜望镜!”
1919年7月7日,正午,日本九州,鹿儿岛湾外海。
经过长达两天两夜不眠不休的艰难飞行,克服了途中遭遇的恶劣气流和一度出现的导航设备轻微故障,霍夫曼少校率领的“天鸢”编队,终于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一丝运气,成功抵达目标空域。
“发现陆地!前方是九州海岸线!”领航员的声音带着如释重负的兴奋。
“各机注意,我们已抵达目标区。爬升至预定轰炸高度七千米!做好攻击准备!”霍夫曼下达指令,手心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但声音依旧稳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