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帝国再临:我的1915》的作者。
在此,我想向大家请一个短暂的假期,暂缓更新一段时间。
这部小说自开始连载以来,承载了我对历史与威廉二世交织的许多想象,也记录了主角林晓在1915年的平行时空,如何去改变战败的德国结局
你们的每一次阅读、每一条评论、每一份催更,以及在读人数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动力,让我深深感到创作之路并不孤单。
最近,我发现自己后续埋的坑越来越难填,自己创作的一些跨时代武器很让人感到迷惑,而看到一些同时期写的书质量在读数量比我好催更比我多时,让我感到有些迷茫。
再加上最近审核开始严查这本书,慢慢的,从一开始的秒发布到最后,甚至要半个小时才能发布,我开始不断的对这本书产生怀疑。
甚至在后续的内容,我甚至不知道是该多写一些二战时的人物成长历史,还是写一战时的充满军国主义色彩的将军元帅们。
而我希望能够利用这段时间更好地沉淀思考、寻找灵感,多查史书来学习争取在恢复更新后带来更高质量、更具感染力的故事内容。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和理解,你们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
请相信,这次短暂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回归,林晓(威廉二世)的故事还远未结束,预计准备写200多章,当然,还请各位读者理解作者的中二病。
如:“朱雀”俯冲轰炸机,“白虎”巨炮,“巨猪”重型坦克,“雪狐”突击队。
而预计休息时间为一至两天,期间我也会在评论区与大家保持交流。
再次感谢你们的耐心与守候!
祝好运
作者:爱吃笨瓜
2025年8月24日
[完]
[完]
本章结束,撒花。
....
....
...
....
? ? ?
还没走开吗?
好吧,这个请假条其实是后天的,作者准备去把眼睛治一下,治完后再给大家分享更多的乐趣。
第34章:烙印的和平(没错,你们被骗了)
1916年3月的下半月,仿佛被历史的火焰烙铁狠狠熨过,在欧洲大陆的东线与西线,同时刻下了一道深刻而截然不同的印记。
东方,一场以巨大屈辱为代价的、前所未有的“和平”被强加于一个崩溃的帝国之上;西方,短暂的沉寂之下,更大规模风暴的引信正在嘶嘶作响。
而在这全局的棋局之外,一颗微小的、却可能在未来掀起惊涛骇浪的棋子,悄然出现在了帝国棋手的面前。
1916年3月16日 - 3月26日,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要塞
谈判进入了最后,也是最残酷的阶段。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内的激烈辩论终于有了结果。
在列宁近乎歇斯底里的坚持、以及德国方面毫不掩饰的军事威胁下,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最终以微弱多数,痛苦地通过了接受德国条件的决议。
托洛茨基带着沉重的使命和无比的屈辱感重返布列斯特。
他的“不战不和”策略破产了,现实政治的冰冷铁拳击碎了革命的浪漫幻想。
3月26日,旧沙皇军官俱乐部大厅。气氛凝重得如同葬礼。
长桌一侧,是面色冷峻、姿态高傲的德国及其盟国(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代表。
另一侧,是以托洛茨基为首的、人数稀少、面色灰败的苏俄代表团。
没有鲜花,没有香槟,只有文件翻动的沙沙声和摄影师镁光灯刺眼的闪烁。
屈尔曼男爵的脸上带着一丝胜利者的矜持微笑,霍夫曼将军则毫不掩饰目光中的轻蔑。
条约文本厚得惊人,条款苛刻到了极致:
· 领土割让: 苏俄承认芬兰、乌克兰(德国将扶植一个亲德的“乌克兰国”)、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爱沙尼亚独立(实为德国保护国)放弃对波兰的全部权利。
高加索地区的卡尔斯、阿尔达汗和巴统割让给奥斯曼帝国。
总计丧失约126万平方英里领土,相当于损失了四分之一的耕地和人口,近四分之三的铁矿和煤矿。
· 政治与经济:
苏俄军队必须完全复员,海军舰艇解除武装或扣留,支付75亿马克的“战争赔款”(以各种形式),赋予德国最惠国待遇和广泛的经济特权。
· 附加秘密条款: 苏俄承诺不得进行反德宣传,并需“合作”镇压其领土上的反德活动。
这已不是和平条约,而是一份赤裸裸的征服宣言和奴役契约。
它不仅在领土和经济上阉割了苏俄,更试图从政治上确保这个新生的、被视为“病毒”的革命政权处于虚弱和依赖状态。
托洛茨基在签署这份被称为《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文件时,手在微微颤抖。
他深知,这笔用空间换时间的交易,将使布尔什维克政权背上永久的“卖国”骂名,但也确实为它在绝境中争取到了一丝喘息之机,他签下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血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