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韩发现的微型窃听装置,像一簇冰碴,瞬间冻结了林枫心中因合作协议达成而仅有的一丝缓和。盟友的“诚意”果然包裹着如此不堪的算计!愤怒之余,他更多的是冷静——这本就在预料之中,与OSS的合作,从来都不是温情脉脉的友谊,而是基于利益和实力、充满试探与反试探的博弈。
“不要声张,原样装回去。”林枫将那个冰冷的微型装置递还给老韩,声音平静无波,“这批‘样品’单独存放,标注为‘待检’,非经我批准,任何人不得动用。另外,立刻对所有美方赠送或允许我们接触的设备、物资,进行最严格的、不放过任何细节的检测,重点是通信器材、精密工具和医疗设备。”
“明白!”老韩重重地点了点头,脸上带着被亵渎的怒意和临战的警惕,匆匆离去。
林枫转身走到挂在墙上的根据地地图前,目光深邃。美方的试探和窃密行为,必须予以坚决而巧妙的回击,但不能因此彻底关闭合作的大门。那些急需的电子元件和精密工具,对根据地的技术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在维护核心利益和底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实际好处,并反过来利用这次合作,成为他需要精心布局的一盘棋。
几天后,按照初步协议,OSS派遣的由戴维斯技术官带领的临时联络小组(共三人)首次抵达黑龙沟,进行所谓的“技术交流与需求评估”。与上次米勒少校在时的正式会谈不同,这次交流的氛围更加“技术化”,也更具针对性。
交流地点设在了一个经过清理、但依旧能看出反扫荡痕迹的兵工厂修复车间。戴维斯显然有备而来,他不再泛泛而谈,而是直接拿出了几份精心准备的、涉及无线电中继、野战火炮观瞄、甚至简易火箭弹道计算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以请教的名义,试图引林枫和他手下的技术人员深入讨论,从而窥探其技术思路和底蕴。
“……林先生,我们发现在复杂山地环境下,无线电中继站的选址和天线架设始终是个难题,信号衰减和干扰非常严重。不知贵军在使用‘星火’电台时,有什么独特的经验可以分享?”戴维斯推了推金丝眼镜,语气诚恳,眼神却如同探针。
林枫心中冷笑,知道对方意在“星火”电台的核心频段控制和抗干扰技术。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示意身旁一名参与过“星火”改进的技术员上前。
技术员按照林枫事先的交代,侃侃而谈,内容都是关于如何利用地形地物遮蔽、如何架设更高天线等通用方法,偶尔提及一些无关痛痒的“土办法”,对于频率捷变、信号编码等核心技术则闭口不谈,或者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对美方先进技术的“向往”。
戴维斯几次试图将话题引向深入,都被林枫或用更宏观的技术展望、或用根据地条件艰苦的实际情况轻描淡写地挡了回去。
“戴维斯先生,我们的条件有限,很多问题只能因陋就简。倒是贵国在电子管小型化和滤波器技术上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如果可能,我们更希望获得一些这方面的基础元件,哪怕是淘汰的型号,也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林枫适时地将球踢了回去,并再次强调了己方的需求。
戴维斯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很快又恢复了专业笑容:“当然,技术共享是相互的。我们也很乐意提供一些基础的帮助。”
随后,在参观修复车间时,戴维斯的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过每一台机器,每一个工作台,尤其在一些正在进行金属加工和焊接的区域停留良久。他甚至“无意间”踢到了角落里一个覆盖着帆布的、形状特殊的物体(那是一个废弃的“飞雷”平衡杆测试件),然后连连道歉,试图掀开帆布一角查看。
陪同的王猛脸色一沉,正要上前,林枫却抢先一步,不动声色地将帆布重新盖好,笑着解释道:“一些失败的实验品,堆在这里还没来得及处理,让戴维斯先生见笑了。我们这里条件差,失败是家常便饭。”
戴维斯眼中疑惑未消,但也不好再坚持。
第一天的交流,就在这种表面客气、暗藏机锋的氛围中结束。戴维斯小组看似收获寥寥,但林枫知道,对方的试探绝不会停止。
果然,第二天,戴维斯提出了一个更加直白的要求。他表示,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援助物资的使用效果和后续需求,希望有机会“观摩”一次八路军部队的“常规战术演练”,特别是“步兵伴随火力支援”科目。
这个要求极其刁钻!“常规战术演练”很容易演变成对“雷公”火箭筒甚至“飞雷”火箭炮(如果已装备部队)实际使用方式和战术的窥探!
林枫与周文博、王猛紧急商议后,决定将计就计。
“可以安排一次连级规模的防御作战演练。”林枫对戴维斯说,“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演练区域和观摩位置需要由我方指定。而且,我军的战术尚在摸索阶段,恐怕入不了贵方专家的法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