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雷”试射成功的振奋,尚未在核心团队内部完全扩散,便被来自重庆方面“捕风”行动的阴影以及内部“信天翁”蠢蠢欲动的迹象所冲淡。林枫和周文博都清楚,这股新生的雷霆之力,已然成为了多方势力觊觎的焦点。保密与反制,成为了比技术完善更为紧迫的任务。
就在这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氛围中,几天后的一个上午,一名通讯兵快步来到林枫的临时办公室,递上一份由总部直接发来的加密电报。
林枫迅速译出电文内容,眉头微微挑起。电报显示,那支此前曾到访过根据地、由米勒少校率领的美军观察组(OSS),在返回重庆进行述职后,再次获得了上级的授权,即将重返太行山根据地。而此次他们带来的,不再是泛泛的军事交流意向,而是一份初步成型的、涉及情报共享与有限军事装备援助的“深度合作计划”草案。
“美国人……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出深度合作?”林枫放下电文,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眼中闪过一丝疑虑。他绝不相信这是单纯的巧合。OSS的目光向来毒辣,他们选择在“飞雷”试射成功后不久、且根据地内部潜藏危机之时提出合作,其背后的动机,耐人寻味。
他将电文内容告知了周文博和王猛。
“好事啊!”王猛首先表态,脸上带着兴奋,“老美要是真肯给咱们武器弹药,特别是高射炮和反坦克炮,那咱们打鬼子不就更有底气了?他们不是一直抱怨我们装备差吗?”
周文博则显得谨慎得多:“合作固然是好事,能缓解我们物资和技术上的压力。但美国人无利不起早,他们看中的是什么?是我们展现出的战斗韧性,还是……我们某些他们感兴趣的技术成果?这份合作计划,我们必须仔细审视,尤其是其中的附加条件。”
林枫点了点头,周文博的担忧也正是他所虑。“米勒少校这个人,相对务实,对我们也算有一定了解。但OSS背后是美国的国家战略。他们的援助,绝不会是无条件的。我们必须坚持一个底线:合作可以,情报可以有限共享,但核心技术的独立性和队伍的指挥权,绝不能拱手让人。”
很快,米勒少校率领的观察组一行五人,在八路军联络官的陪同下,再次抵达了黑龙沟。与上次相比,他们的队伍中多了一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精干的技术分析官,名叫戴维斯。
欢迎仪式简单而隆重。米勒少校依旧保持着那种略带矜持的友善,寒暄过后,便直奔主题,在指挥部的会议室里,向林枫、周文博等根据地领导正式提交了那份名为“共同对日情报与技术协作框架”的计划草案。
草案内容确实显示出美方了一定的“诚意”:提议建立定期的日军调动、装备部署情报共享机制;承诺提供一批包括军用望远镜、野战电话、工兵器材以及部分稀缺医疗药品在内的“非攻击性”军事物资;甚至暗示,如果合作顺利,未来可能考虑提供部分轻型火炮和技术培训。
然而,在草案的后半部分,则列出了美方的要求:希望在根据地设立一个“常设联络与技术观察站”,其人员享有一定的行动自由和通信便利;要求八路军方面提供缴获的日军新式装备(尤其是电子和航空相关设备)的“优先研究权”;并含糊地提出,希望了解八路军在“特定通信技术及野战攻坚武器研发方面”的进展,以便“评估协同作战效能”。
林枫仔细翻阅着草案条文,心中冷笑。美方的意图几乎不加掩饰——他们想用这些“非攻击性”的物资,换取一个深入根据地腹地的观察前哨,以及觊觎已久的技术成果,特别是“星火”电台和刚刚初现锋芒的“飞雷”火箭相关技术!
“米勒少校,”林枫放下草案,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贵方的合作意愿我们感受到了,这对于共同对抗法西斯的事业无疑是有益的。对于情报共享和部分物资援助,我们表示欢迎和感谢。”
他话锋一转,语气平和却坚定:“不过,关于设立常设观察站以及技术细节交流方面,我们认为需要慎重考虑。您知道,我们处于敌后环境,任何外来机构的长期驻扎都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安全风险。而且,我军的某些技术研发,尚处于高度保密阶段,涉及核心国防机密,不便与外界讨论。”
米勒少校似乎对林枫的反应并不意外,他推了推眼镜,解释道:“林先生,请理解我们的立场。设立观察站是为了更有效地协调和评估援助效果,我们的通信也需要保障。至于技术交流,OSS相信,在共同的目标下,适当的透明能够增进互信,提升整体作战效率。比如,贵军在某些简易火箭武器方面的巧妙应用,就引起了我们技术官戴维斯先生的极大兴趣。”他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林枫,带着探究的意味。
戴维斯适时地接过话头,用流利但带着口音的中文说道:“是的,林先生。我们注意到贵军在缺乏重工业基础的情况下,依然能开发出一些……令人惊叹的实用武器。这其中的创新思路,对于在资源有限环境下作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们并非索要图纸,只是希望有机会进行一些学术层面的探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