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斯自然是满口答应。
演练在根据地边缘一处预设阵地进行。参与演练的是一个主力连,装备的依旧是常规的步枪、机枪和掷弹筒,以及少量“雷公”火箭筒(作为“常规装备”展示)。林枫特意交代,火箭筒的使用要表现得“中规中矩”,甚至刻意模仿了一些日军八九式掷弹筒的战术动作,将其定位为“一种射程稍远、威力较大的单兵掷弹武器”,绝口不提其破甲能力和“飞雷”项目的存在。
演练过程中,八路军战士展现出的顽强意志、灵活的战术机动和娴熟的土工作业能力,让戴维斯等人暗自心惊。但在火力支援环节,虽然“雷公”火箭筒摧毁了几个模拟土木工事,但其表现被严格限制在“优秀单兵火力”范畴,并未引起戴维斯过多的特别关注——他显然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寻找那些他想象中的、更神秘的“远程投射武器”迹象上,而一场连级防御演练,显然不是那种武器出现的场合。
演练结束,戴维斯的脸上虽然带着礼貌性的赞赏,但眼神深处的那份探寻未得满足的焦躁,却没能完全掩饰。
当晚,林枫在指挥部设宴招待戴维斯小组。席间,戴维斯几杯酒下肚,似乎有些“感慨”,他借着酒意,再次将话题引向了技术合作。
“林先生,贵军的战斗精神令人钦佩。但在现代战争中,精神固然重要,技术的力量却更为决定性。”他晃动着酒杯,目光灼灼地看着林枫,“OSS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资源和情报网络。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合作,比如,共享一些……更具前瞻性的研发思路,我相信,这对缩短战争进程,对贵军的发展,都将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他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带着诱惑:“比如,我们注意到贵军对火箭技术似乎有独到的兴趣。其实,我国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如果双方能在这方面有所交流,或许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弯路……甚至,我们可以考虑提供一些……贵军目前无法获取的特殊材料和设备。”
图穷匕见!对方终于不再掩饰对火箭技术的赤裸裸的野心!
林枫端着茶杯的手稳如磐石,他迎着戴维斯的目光,脸上的笑容淡然依旧:“戴维斯先生,感谢贵方的看重。不过,我想您可能有些误解。我军的任何技术研发,都是为了解决眼前最紧迫的作战需求,比如如何更有效地摧毁敌人的碉堡,如何改善部队的通信。您所说的‘前瞻性研发’,对我们而言还太过遥远。我们当前最需要的,还是那些能够立刻提升战斗力的基础装备和物资。”
他举起茶杯,向戴维斯示意:“至于火箭技术,我们确实在摸索一些土办法,比如您今天看到的‘雷公’,就是为了打碉堡更方便些。比起贵国正在研究的大家伙,实在不值一提。我们还是更期待贵方承诺的电子元件和工具能早日到位。”
林枫的回答,滴水不漏,既守住了底线,又将对方的试探轻轻推开,同时再次强调了己方的现实需求。
戴维斯看着他,眼神复杂,他知道,眼前这个年轻的中国人,远比他想象的更难对付。对方的警惕性极高,底线清晰,而且似乎总能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落后”作为挡箭牌。
接下来的几天,戴维斯小组又进行了一些例行公事般的交流活动,但明显兴致不高。他们知道,在这次博弈中,他们未能取得预期的突破。
临行前,戴维斯与林枫握手告别时,终于不再掩饰那份挫败感,他意味深长地说道:“林先生,您是一位出色的……谈判专家。希望下一次,我们能看到更实质性的合作进展。”
林枫微笑回应:“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共赢和相互尊重。只要秉持这一原则,我相信前景是光明的。”
送走戴维斯小组后,林枫回到指挥部,周文博和王猛正在等他。
“老林,你这手玩得漂亮!把那洋鬼子憋得不轻!”王猛哈哈笑道。
周文博则更关心后续:“虽然这次顶住了压力,但OSS绝不会死心。他们对我们技术的渴望,尤其是对‘飞雷’的猜测,只会越来越强烈。”
林枫点了点头,目光沉静:“博弈才刚刚开始。他们想要技术,我们想要资源和时间。就看接下来,谁更能沉得住气,谁手中的筹码更多了。”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方。谈判桌上的交锋暂告一段落,但暗地里的较量从未停止。那个隐藏在内部的“信天翁”,在美方来访期间异常安静,这本身就不正常。而OSS在明面上的试探失败后,又会采取怎样更隐蔽、更危险的手段?
合作的帷幕下,暗流愈发汹涌。
喜欢铁血时代:我的1940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铁血时代:我的1940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