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驿大捷及随后引发的伪军起义浪潮,如同在沉寂的湖面投入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华北敌后战场。黑龙沟根据地的名声一时无两,“回家”行动的成功模式被总部作为典范,急电发往各兄弟军区学习推广。
根据地内部更是欢欣鼓舞。缴获的武器弹药堆积如山,新解放区的青年踊跃参军,兵工厂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似乎一切都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这片喧嚣与繁荣之下,林枫却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冷静。胜利带来的喜悦并未冲昏他的头脑,反而让他看到了潜藏在光环之下的巨大阴影。
“老王,老周,你们看看这个。”指挥部里,林枫将一份统计报表推到王猛和周文博面前,眉头紧锁。报表上清晰地列着近一个月来根据地的各项物资消耗与库存情况。
“粮食库存同比下降两成,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药品更是捉襟见肘。兵工厂的钢铁、铜料、硫磺等原材料库存,也只够维持高强度生产半个月。”林枫的声音沉重,“我们光顾着打仗、扩军、生产武器,但根子上的东西,快被掏空了。”
王猛看着报表,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挠了挠头:“是这么个理儿……最近光顾着高兴,没细算这个账。新兵多了,嘴巴就多,枪炮一响,更是吞金噬铁。咱们之前靠缴获和老百姓支援,还能勉强维持,可现在摊子铺得这么大……”
政委周文博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充满了忧虑:“林工指出的问题非常及时,也非常严峻。我们不仅是军事和政治的根据地,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实体。数万军队,数十万百姓的吃穿用度,仅靠缴获和原有的小农经济,是绝对无法支撑长久战争的,更别提我们还在进行快速的技术升级和工业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
“没错!”林枫用力点了点报表,“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我们造再多的枪炮,也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旦日军加强对我们的经济封锁,或者遇到天灾,根据地不用敌人来打,自己就可能从内部垮掉!”
他站起身,走到墙上那幅略显粗糙的根据地地图前,目光扫过上面标注的村镇、河流和山峦。“我们必须立刻转变思路,在坚持军事斗争的同时,全力开展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这不仅是保障供给,更是争取民心、巩固根基的生死存亡之战!”
一个以“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巩固根基”为核心的经济建设计划,在林枫的主导下,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
首先是从最基础的农业着手。林枫深知“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道理。他亲自拜访了根据地里有经验的老农和负责民运工作的干部,了解当地的作物种植情况和土地状况。
“光是靠天吃饭不行,我们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要开垦荒地。”林枫提出了具体的方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把分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兴修水利,挖渠引水。我们可以把制造‘没良心炮’和火箭弹时掌握的爆破技术,用在开山修渠上,效率能提高数倍!”
他还根据自己超越时代的农业知识,提出了选育良种、积攒和使用土化肥(如草木灰、沤肥)、合理轮作等建议。虽然受限于条件,很多想法无法立刻实现,但他提出的方向和具体措施,如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劳力修建小型陂塘水坝,已经让根据地的农业干部们眼前一亮。
“林工,您这法子好!以前咱们也想修水利,可人手分散,进度慢。现在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干大事!”一位头发花白的农会干部激动地说。
除了农业,林枫也将目光投向了手工业和有限的工业。
“我们的兵工厂,不能只盯着军品。”在一次由林枫召集的,有各村镇手工业者、合作社负责人参加的经济发展座谈会上,他抛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很多军工技术,稍加改动,就能为民所用,反过来又能促进民生,支持军工。”
他举例说明:“比如我们加工枪械零件的车床,空闲时可以生产纺车的轴承、水车的齿轮,提高纺织和灌溉效率。我们制造迫击炮管的无缝钢管技术,可以用来尝试制造更坚固的犁铧。我们提炼火药的技术,是不是可以用来尝试制造土农药,防治病虫害?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根据地的资源,发展榨油、造纸、烧制石灰、烧炭等产业……”
这些想法,如同在林立的手工业者们面前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们从未想过,那些高深莫测的军工技术,竟然还能与他们的纺车、犁铧联系在一起。
很快,几项试点项目率先启动。
在林枫的指导下,兵工厂的几位老师傅,利用边角料和简易车床,成功制造出了一批坚固耐用的改良纺车轴承和织布机梭子,分发给了根据地的妇女纺织合作社。新的工具使得纺线和织布的效率明显提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同时,一个小型的水泥烧制窑也在黑龙沟外围动工兴建。林枫提供了大致的水泥配方(石灰石、粘土、石膏等)和土立窑的建造图纸。虽然最初烧制出的水泥标号很低,质量不稳定,但用于修建加固防空洞、水利设施和重要工事的地基,已经比传统的三合土强上太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