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还特别重视贸易。他深知根据地不能完全封闭。“我们要有选择地‘做生意’。”他对负责贸易的干部说,“用我们多余的土特产,比如药材、皮毛、粮食(在保证自给有余的前提下),通过秘密渠道,从敌占区换回我们急需的药品、五金、橡胶、甚至是一些我们无法自产的机器零件。但要严格控制,防止重要物资外流,尤其是粮食。”
为了统一管理和调配资源,在林枫的强烈建议下,根据地成立了“经济建设委员会”,由周文博兼任主任,林枫担任首席顾问,下设农业、工矿、贸易、金融等多个小组,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根据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变化是缓慢而坚实的。新修的水渠开始引水灌溉曾经干旱的坡地,互助组里集体劳作的效率远高于单打独斗,改良农具和纺车逐渐普及,小型工坊里传出的不再是单一的军工机械声,还有织布机和简易车床的嗡鸣。根据地的市场上,商品种类开始增多,虽然依旧简陋,但流通性明显增强。
看着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林枫感到一丝欣慰。他知道,这才是真正扎根于泥土的力量,是支撑着钢铁洪流奔涌向前的深厚根基。
然而,就在他刚刚为经济建设的初步成效稍稍松一口气时,一个来自敌占区的秘密情报,再次让他的心情沉重起来。
情报是由刚刚建立不久、主要负责经济信息搜集的“商路”交通站传回的。情报显示,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部,似乎正在策划一次针对太行山根据地的、前所未有的“经济绞杀战”。其核心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扫荡,而是意图通过严密封锁、倾销伪币、破坏春耕、高价收购粮食导致根据地粮荒等综合手段,从根本上瓦解根据地的生存能力。
与此同时,兵工厂的老韩也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近期生产任务繁重,加上为民用项目分担了部分产能,几种关键的原材料的库存,已经降到了危险线以下。特别是用于制造电台电子管的一种特殊氧化物和用于炼制高级钢材的锰矿,根据地内部根本无法解决,之前主要通过缴获和秘密渠道少量获取,如今来源几乎断绝。
“林工,没有这些,电台的生产线最多再撑十天就要停工,‘雷公’火箭筒的改进型号所需的特种钢也炼不出来了。”老韩的脸上写满了焦虑。
军事威胁与资源瓶颈,如同两把冰冷的钳子,从外部和内部同时向根据地的咽喉扼来。
林枫站在刚刚试产成功的、还带着泥土气息的简易水泥块前,目光投向远方层峦叠嶂的山脉。经济的根基刚刚开始萌发嫩芽,却要面临如此严峻的风霜考验。
日军的“经济绞杀战”将如何展开?根据地这初生的、稚嫩的经济体系,能否扛住这波狂风暴雨?而那卡住军工咽喉的关键原材料,又该去何处寻找?
刚刚点燃的星星之火,能否在经济的严冬中存活并最终形成燎原之势?林枫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喜欢铁血时代:我的1940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铁血时代:我的1940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