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轨没说话,他想起直播时张经理说的话:现在人就爱白净的,带麸皮的卖不上价。手机响了,是张经理发来的订单截图:机器磨的面订了五十斤!老磨盘的才三斤。
王满仓看着截图,把老面馒头掰成小块喂鸡:鸡都知道哪个香。鸡群抢得欢,绒毛上沾着玉米面,像撒了层金粉。
夜里,王小轨听见院里有动静,扒窗一看,王满仓正推着磨盘转。月光落在磨盘上,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根弯着的推磨棍。磨盘的声在静夜里格外清,像谁在哼一首没调的老曲子。
三、订单来,矛盾生
机器磨的面粉订单越来越多,张经理干脆把王小轨家的院子当成了传统工艺展示区,竖了块牌子:百年老磨盘,古法磨粉。王满仓被架着坐在磨盘旁,有人来拍视频,他就配合着推两圈,脸上的笑像被按上去的面具。
爹,这月挣的钱够买台新磨盘了。王小轨数着手机里的转账,李桂芝在旁边缝补磨破的推磨棍布套,线脚歪歪扭扭——她的眼睛近来总发花。
买那干啥?王满仓往烟斗里塞烟丝,这老的还能用。烟袋锅在磨盘边磕了磕,震落的玉米面飘起来,被阳光照得像金雾。
矛盾在一场暴雨后爆发。那天订单催得紧,王小轨想用机器磨,王满仓非说雨天磨面得用老磨盘,潮气走得慢,两人吵了起来。王满仓推起磨棍就转,雨水顺着他的草帽往下淌,混着汗滴落在磨盘上,把玉米面和成了糊糊。
你这是折腾!王小轨把机器搬到屋檐下,玉米倒进进料口时溅了他一身泥,客户要的是效率!
效率能当饭吃?王满仓的声音比雨声还大,当年你爷在雨里推磨,磨出的面照样让你娘顺当生下你!
李桂芝突然咳得厉害,捂着胸口直喘气。两人都停了,王小轨赶紧去扶,王满仓摸出常备的药,手抖得拧不开瓶盖。雨砸在磨盘上,响得像在哭。
那天的订单最终用机器磨完了,但客户退了一半,说面里有股潮味。张经理来院子里看了看,指着老磨盘说:王叔,要不把这磨盘拆了吧,腾地方放新设备。
王满仓没说话,蹲在磨盘旁,用手抠着磨齿里的湿面,指甲缝里全是黄糊糊的印子。李桂芝拉了拉王小轨的衣角:你爹昨晚梦见你爷了,说磨盘底下的土松了,得垫垫。
夜里,王小轨翻着手机里的老照片,有张是他十岁时的,王满仓推着磨盘,他坐在磨盘上,手里举着个玉米面做的小鸟。照片里的磨盘还很亮,不像现在这样,磨齿都快磨平了。
四、老磨盘,新用途
李桂芝的眼睛越来越差,去镇上检查,医生说要做手术。王小轨拿着账单蹲在医院门口,手机里的订单数掉了一半——客户说机器磨的面。
王满仓把磨盘旁的老榆树锯了,卖了钱凑手术费。树桩上的年轮一圈圈绕着,像磨盘转出来的圈。他蹲在树桩旁抽烟,烟袋锅的火星明灭,映着磨盘上的凹痕。
爹,咱不用老磨盘了,王小轨回来时,看见王满仓正用水泥补磨盘的裂缝,我去打工挣钱。
王满仓没停手:补好了能转,你娘爱吃老面馒头。水泥糊在磨齿间,像给老人镶了牙。
李桂芝手术那天,王小轨在病房外刷手机,刷到个美食博主的视频:老面馒头的灵魂,在于石磨磨出的粗面,带着石屑的清香......下面有评论问:哪里能买到?他忽然想起张婶说的,城里的面包房专门收老磨面,一斤能多卖两块。
他跑回家,王满仓正坐在磨盘旁发呆,磨盘上摆着李桂芝的银镯子。爹,咱磨面吧,王小轨扛起推磨棍,就用老磨盘,我拍给城里人看。
磨盘重新转起来,王小轨在旁边架起手机直播,镜头对着磨眼里滚落的玉米,王满仓的汗滴在磨盘上,他伸手去擦,却把玉米面抹了满脸。家人们看,这才是真正的石磨面,王小轨的声音有点抖,我爹说,慢工出细活,就像我娘熬的粥,得慢慢熬才香。
评论区突然热闹起来:这才是小时候的味道!我要买十斤!能拍推磨的过程吗?太治愈了。
李桂芝出院那天,王小轨用老磨面蒸了馒头,雪白的馒头上撒着点麸皮,像落了层雪。李桂芝咬了口,笑了:就是这味儿,比医院的白面馒头香。
王满仓把磨盘周围的土重新垫了垫,用的是老榆树根下的土。王小轨在磨盘边搭了个小棚子,挂着老磨盘工坊的牌子,直播时就把手机架在棚子下。王满仓推磨,他添玉米,李桂芝坐在旁边捡豆子,偶尔对着镜头笑,银镯子在阳光下闪着光。
有天,张经理带着几个人来,说要把老磨盘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满仓听了直摆手:啥遗产?就是个磨面的石头。但他还是把磨盘擦得干干净净,连磨齿里的玉米面都抠出来了。
磨盘转着,王小轨的镜头跟着转,画面里有王满仓的背影,有李桂芝的银镯子,有磨眼里滚落的玉米,还有远处新修的铁轨——听说再过半年,火车就要从镇外经过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