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就到临时安置点了!” 老王突然指着前方,声音里带着点兴奋。张小莫抬头望去,远处的山脚下,出现了一片蓝色的帐篷,像一朵朵小蓝花,开在荒芜的山谷里。帐篷外的空地上,有几个穿着橙色救援服的人在忙碌,还有几个孩子坐在帐篷门口,手里拿着铅笔,在硬纸板上画画。
卡车慢慢减速,矿泉水瓶的碰撞声也渐渐轻了下来。张小莫把《读者》杂志小心地放进帆布包,又检查了一遍急救包,确认绷带和碘伏都还在。她的手心已经被急救包的帆布勒出了红印,消毒水的气味虽然刺鼻,却让她觉得踏实 —— 这气味意味着她能帮到别人,能为那些在灾难中受伤的人,送去一点温暖。
车停稳后,老王先跳下车,伸手把张小莫拉了下来。脚刚落地,她就感觉到地面还在轻微晃动,像踩在海绵上,是余震还没完全停。不远处的帐篷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虽然很轻,却像一道光,刺破了山谷的沉重。
“小莫,快来帮忙卸物资!” 有志愿者喊她。她应了一声,赶紧跑过去,伸手去搬矿泉水箱。箱子很重,她的胳膊有点发酸,却没觉得累。卸完物资,她打开急救包,跟着医护人员去给受伤的村民包扎伤口。
一个小男孩坐在帐篷里的木板床上,胳膊上缠着厚厚的纱布,却还拿着支铅笔,在硬纸板上画房子。张小莫走过去,从帆布包里掏出那本《读者》杂志,递给小男孩:“这是给你的,里面还有别的小朋友画的画,咱们一起加油,以后一定会有新的房子。”
小男孩接过杂志,眼睛亮了亮,指着小宇画的房子,小声说:“姐姐,这个房子真漂亮,我以后也要画这样的房子。”
张小莫笑了笑,从急救包里拿出碘伏和棉签,轻轻帮小男孩消毒伤口:“会的,以后咱们一定会有更漂亮的房子,还有梧桐树,还有很多很多树。”
消毒水的气味在帐篷里散开,和小男孩手里杂志的墨香混在一起。张小莫看着小男孩认真画画的样子,又想起盘山公路上的山体裂缝、半截自行车轮,想起矿泉水瓶碰撞的余震声,突然觉得,虽然灾难带来了伤痛,但希望也在慢慢生长 —— 像急救包里的绷带,能一点点包扎伤口;像杂志里的文字和图画,能一点点温暖人心;像那些蓝色的帐篷,能为灾区的人们,撑起一片暂时的天空。
傍晚的时候,余震又来了一次,比下午的更明显,帐篷顶的帆布 “哗啦” 作响,地上的杯子都晃倒了。张小莫赶紧扶住身边的老人,把他往帐篷中间扶。等余震过去,老人拉着她的手,轻声说:“姑娘,谢谢你来帮我们,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了。”
张小莫的心里暖了暖,她指了指远处忙碌的志愿者,又指了指孩子们手里的书:“爷爷,不是我们一个人,很多人都在帮你们,我们一起努力,一定会重建家园的。”
夕阳西下,把山谷染成了橘红色。张小莫坐在帐篷门口,看着远处的蓝色帐篷,看着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打闹,手里还攥着那本《读者》杂志,墨香和消毒水味还在鼻间萦绕。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余震可能还会来,重建家园也需要很久,但她会一直在这里,带着急救包的消毒水味,带着杂志的墨香,带着从上海带来的希望,和灾区的人们一起,慢慢走出伤痛,迎接新的生活。
夜色渐浓,帐篷里亮起了煤油灯,昏黄的灯光映在孩子们的画纸上,映在急救包的帆布上,映在张小莫的脸上。远处的山谷里,传来几声狗吠,还有志愿者们聊天的声音,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力量。她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给母亲发了条短信:“妈,我到安置点了,这里的人们很坚强,我会好好帮忙的。您和爸别担心,等我回去,再跟你们说这里的故事。”
很快,母亲回复了:“莫莫,注意安全,别太累了。你爸今天又去社区捐了衣服,说要跟你一起帮灾区的人们。我们都在为你们加油。”
看着短信,张小莫的眼眶有点发热。她抬头望向天空,星星已经出来了,在墨蓝色的天空中闪着光。她知道,不管是在上海的街头,还是在川北的山谷里,不管是急救包的消毒水味,还是杂志的墨香,都传递着同一种力量 —— 那是人与人之间的牵挂,是在灾难面前永不放弃的希望,是即使面对余震,也能坚定前行的勇气。
喜欢独生年代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独生年代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