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莫的脸瞬间涨得通红,赶紧关掉信件页面,摆着手说:“没…… 没什么,就是给读者的信。” 她怕被太多人围着,更怕这是一场恶作剧 —— 万一编辑是骗子呢?万一小说写得不够好呢?
可指尖划过鼠标时,她又想起那些评论:“你的故事让我想起我妈”“老陈太像我爸了”“猫崽一定要好好的”。那些来自陌生人的温暖,那些跨越千里的共鸣,不正是小说最好的证明吗?她深吸一口气,点开 “回复” 按钮,光标在输入框里闪烁,像在等待一场重要的对话。
“李编辑您好,我是‘莫听’。” 她敲下第一句,手指还是忍不住颤抖,“很意外能收到您的信,也很愿意聊聊出版的事。只是…… 我没写过完整的书,不知道该怎么做。”
发送成功的瞬间,网吧里的泡面香突然变了味 —— 不再是廉价调料包的油腻,而是带着一股清甜的蜂蜜味,像去年父亲用卖废品的钱买的那罐槐花蜜,她只舍得在过年时冲一勺水喝。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咸菜味还在,可心里的某个角落,却像被蜂蜜浸过一样,甜得发暖。
“对了,你家咸菜还卖吗?我妈说上次买的萝卜干吃完了。” 邻座男生突然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地址和电话,“我姐在上海,让我帮她带五斤。”
“卖!明天就让我妈寄!” 张小莫接过纸条,心里更暖了 —— 网络给她的,不只是出版的机会,还有帮家里赚钱的门路,还有这些素不相识的善意。
这时,OICQ 的提示音响了,是 “冰棱” 发来的消息:“收到我的信了吗?里面有哈尔滨的明信片,还有我给猫崽画的画。对了,我朋友说你小说很有出版潜力,说不定真的能成!”
张小莫看着屏幕上的红围巾企鹅头像,突然笑了,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是幸福的泪。她回复:“收到了!画得特别像!还有,出版社编辑找我了!”
“真的?太好了!”“冰棱” 的消息回得飞快,后面跟了一串感叹号,“我就知道你可以!等出书了,我第一个买,还要你签名!”
和 “冰棱” 聊完,张小莫关掉电脑,走出网吧。傍晚的风带着春天的暖意,吹在脸上很舒服。巷弄里的梧桐枝冒出了新芽,嫩绿的叶子在夕阳下闪着光。她摸出兜里的手抄本,翻到画着咸菜坛和电脑的那页,在旁边加了一行:“2000 年 3 月 18 日,收到出版社编辑的信。”
笔尖划过纸页,留下清晰的红痕。她想起母亲早上在电话里说的:“你爸扎钢筋攒了两千块,说要给你买台新电脑。” 想起编辑信里写的 “平凡生活的重量”,想起读者信里的 “谢谢你的故事”,突然觉得,这个 “网络黎明” 的时代,真的给了她太多惊喜 —— 它让咸菜坛接上了网线,让手写的故事遇上了读者,让普通的女孩,也有了触摸梦想的机会。
走到学校门口,赵磊正提着一袋苹果等她:“听说你在网吧被围住了?咋了?”
“出版社编辑找我出书了!” 张小莫举起手抄本,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真的?!” 赵磊的眼睛亮了起来,把苹果塞给她,“我就说你写得好!以后你成了作家,可别忘了我这个‘首席读者’!”
“不会忘!” 张小莫咬了一口苹果,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比蜂蜜还甜。
回到宿舍,张小莫把 “冰棱” 寄来的明信片贴在书桌前 —— 上面画着一只戴着围巾的小猫,蹲在缝纫机上,旁边写着 “网络让我们相遇,文字让我们同行”。她看着明信片,又看了看手抄本里的文字,突然觉得,自己就像那只三花猫,曾经蜷缩在筒子楼的缝纫机上,渺小而平凡,可因于网络,因为文字,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第二天早上,张小莫接到了李编辑的电话。电话里的声音很温和,像春日的阳光:“‘莫听’老师,你的回复我收到了。我们觉得你的小说有很独特的生活质感,尤其是对‘网络黎明’下普通人生活的描写,很有时代意义。如果你方便,这周末我们可以见一面,聊聊具体的出版细节。”
挂了电话,张小莫跑到阳台,对着天空大喊了一声。阳光洒在她身上,暖洋洋的。她想起父亲冻裂的耳朵,想起母亲的新棉鞋,想起网吧里的泡面香,想起编辑信里的文字,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她拿出手机,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妈,我给您说个好消息……”
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的笑声,混着油锅的 “滋啦” 声,还有父亲在旁边喊 “真的?太好了!” 的声音。张小莫笑着,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是幸福的泪,是感恩的泪,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泪。
2000 年的春天,真的来了。梧桐枝的新芽在生长,咸菜坛的香味在飘散,网络的光在蔓延,而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这个 “网络黎明” 的时代里,她知道,只要不放弃努力,不辜负善意,平凡的生活,终将开出最美的花。
喜欢独生年代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独生年代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